投资二期项目,是产业链条的延伸。
1400多摄氏度的钢水,经过浇筑冷却,变成一块块钢锭后,随即从柴桑区沙城工业园运至毗邻长江的赤湖工业园进行智能化锻造,又变成一件件高品质的钢铸模具运往全国各地,成为新能源汽车、航海、飞行器、风力发电、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等领域零配件的标准模具。从2003年华林特钢落户柴桑区沙城工业园,到2024年赤湖工业园“国瑞重工新材料产业园”的投产,熔炉里翻腾的钢水,是柴桑区以核心技术撬动产业链升级的炽热缩影,是企业扎根柴桑,不断补链延链壮链发展,成为产业链“二期现象”的生动写照。
模具被誉为“现代工业之母”,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模具钢的工艺水平与科技含量,不仅是衡量模具质量的核心指标,更彰显制造业的竞争力与科技实力。华林特钢扎根柴桑区22年,完成了从传统制造企业到现代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转型,值得一提的是,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在柴桑区委、区政府的有力支持下,企业完成了制造业产业链的延链、固链、强链。去年“国瑞重工新材料产业园”在赤湖工业园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投产,引进量子电炉和智能化锻造机等先进设备,完成年均35万吨铸锻件生产及深加工,产值达5亿元,预计2027年全面达产后,产值将实现大幅度跃升。
从依赖进口到引领制造业产业集群,一家企业如何裂变出强劲的产业链“二期现象”?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华林特钢“二期现象”的背后,一是政府帮扶实打实,只要企业发展有需求,政府第一时间去帮扶,企业“二期”项目上马时,柴桑区迅速成立了项目工作专班,实行全周期服务,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用地审批、用水用电等基本要素保障;企业扩建出现资金紧张,助企贷金融活水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企业在科技创新上遇到困难,政府也是帮忙跑腿,帮助申报项目、攻克难题。二是科技创新真投入,集团十余年艰辛技术攻坚,多年来研发投入超亿元,其中,如何将废合金钢转化为符合标准的模具钢,是团队遇到的核心障碍。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终于突破了关键瓶颈,咬着牙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打破国外垄断。华林特钢集团的突破不仅让自身在模具钢领域站稳脚跟,更带动21家铁制品企业强劲发展,2024年实现产值77.94亿元。
帮忙“实打实”,服务“心贴心”。近年来,柴桑区沙城工业园区管委会、区工信局先后帮助华林特钢对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系高校专家学者科技服务,对接南昌航空大学博士专家,帮助企业先后获批九江市重点研发计划研发投入专项和9610行动支撑项目。对接北京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九江学院等省内外高校与华林特钢开展产学研合作……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业。
“市委十二届十六次全会指出,在制造业攻坚方面要重点抓重大项目推进、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集群壮大,我们要贯彻落实全会精神,锚定更高目标,延伸产业链条,让增资扩产的‘二期现象’遍地开花,成为常态。”柴桑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姚静信心满满地说道。
走进柴桑区的“江西国瑞重工”“赛斐尔科技”“江霖环保”等新材料(金属)制造业项目建设现场看到,从塔吊林立的项目施工现场到拔地而起的厂房,处处都是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和生产场景。柴桑区结合全市制造业“9610”工程,全面实施“5310”战略,提升区内新材料(金属)、装备制造、建材、食品、电子信息等5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重点打造以华林特钢为代表的新材料(金属)制造业产业集群。我们相信柴桑区通过营商环境再优化、制造业规模质量再提升、产业体系上再优化、转型升级上再发力等举措,产业链投资扩产的“二期现象”会越来越多。
历经风雨见彩虹。华林特钢20余载的发展壮大,是柴桑区制造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正如该区的干部所言:“我们欣喜地看到,它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在一流营商环境的土壤下,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开枝散叶。”落户柴桑的永园阀门、户外猩球景区等“二期”项目建设也如火如荼、多点开花。
二期投资,是对前一期投资的延续,不仅是投资额的增加,更有对已有产业的完善和升级。老树发新芽,不仅需要优质的营商“土壤”,更需要良好的“阳光雨露”。采访中记者得知,近年来,柴桑区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上有两个方面创新,一是将“柴桑恳谈”开到企业生产一线,零距离聆听企业发展心声。二是开展营商环境“百企评百股”“百名营商环境监督员”两个“双百行动”,真正做到服务企业精准对接、靶向发力。
(九江日报记者 洪永林/文 欧阳海员/摄)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