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关注丨低质短视频“围猎”银发族

8月2日 10时 浔阳晚报 阅读 31254

image.png

每天清晨6时,72岁的张桂兰(化名)已经坐在沙发上刷了一个小时的短视频。手机屏幕的光映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手指机械地向上滑动,伴随着视频里夸张的背景音乐和吆喝声。这样的场景,如今在不少老年家庭里已成日常。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沉浸在短视频构建的虚拟世界里,吃饭看、走路看、睡前还在看,原本该用来散步、聊天、培养爱好的时间,被大量低质、重复的内容挤占。

  从“解闷”到“沉迷”

  家住官牌夹小区的王建康,退休前是一名中学教师,如今手机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每天睁眼第一件事是摸手机,睡前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机,中间除了吃饭、上厕所,基本都在看。”老人坐在藤椅上,举着手机的手微微发颤,屏幕上正播放着一段街头纠纷的短视频,配着“真是太气人了”的解说。

  王建康的“网瘾”是从三年前开始的。老伴去世后,儿子在外地工作,他一个人在家总觉得空落落的。女儿给买了智能手机,教他看新闻、视频通话,“刚开始就是想看看天气预报,后来刷到些老电影片段,觉得挺有意思。”没想到,短视频平台很快捕捉到他的喜好,推送越来越多类似内容,渐渐扩展到猎奇事件、家长里短。

  “现在一天看七八个小时是常事,有时候夜里醒了也会拿起来刷。”王建康说,自己也知道老盯着屏幕不好,眼睛干涩、颈椎发僵是常有的事,但就是控制不住。“手指一滑就停不下来,看完这个想看下一个,好像里面有股劲牵着你。”有一次社区组织书法班,他报了名,却因为惦记着手机里没看完的“连续剧式”短视频,去了两次就再也没露面。

  像王建康这样的老人不在少数。记者观察到,小区凉亭里聚在一起聊天的老人少了,更多人是各自坐在长椅上低头看手机;公园里打太极的队伍规模缩了水,角落里却多了几个戴着老花镜刷视频的身影。

  算法推送下的“信息茧房”

  不同老人的手机屏幕上,跳动着不同的内容。这些内容看似是个人选择,实则被算法悄悄框定了范围。

  68岁的周志国的手机里,存着上百条标题类似“男人这一辈子,到底有多难”的视频。“你看这个说得对,年轻时养家,老了怕给儿女添麻烦,有苦说不出。”他点开一条,画面里是个中年男人蹲在路边抽烟,配文“男人的委屈,只能自己扛”。周志国看得很投入,时不时跟着叹气,看完还会转发到家庭群,附一句“你们看看,是不是这个理?”

  周志国年轻时在工厂当工人,退休后总觉得自己“没用了”。儿子事业有成,家里大小事不用他操心,这种被“边缘化”的感觉让他很失落。“这些视频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好像有人理解我。”他不爱看歌舞娱乐,唯独对这类“男人不易”的内容情有独钟,每天要花两三个小时刷相关视频,遇到“说到心坎里”的,还会看三四遍。

  与周志国不同,75岁的赵秀兰的手机里,几乎全是养生和家庭类内容。“这个说吃木耳能降血压,我给儿子转过去;那个讲怎么选养老院,我先存着,万一以后用得上。”她点开一个视频,画面里的“专家”正拿着一把芹菜讲解:“家里有高血压病人的,一定要这么吃……”赵秀兰听得认真,还拿个小本子记着。尽管儿女多次告诉她这些“专家”很多是冒牌的。

  这两类内容看似不同,却有相似之处:都在刻意放大情绪——或是中年男人的焦虑,或是老年人的责任感,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和画面,快速抓住老年人的注意力。它们很少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却能在短时间内给予情绪上的“满足”。

  儿女的焦虑:被短视频“偷”走的父母

  “我妈现在跟我们说话,三句不离短视频里的‘知识’。”38岁的陈洁提起母亲的变化,语气里满是无奈。她的母亲张桂兰,就是那个清晨五点就开始刷视频的老人。

  陈洁说,母亲以前很爱跳广场舞,每周还去社区合唱团排练。但自从沉迷短视频后,这些爱好全丢了。“有次我带孩子回家,她抱着手机坐在沙发上笑,孩子拉她手说‘姥姥陪我玩’,她都没反应。”更让陈洁担心的是,母亲看的很多养生视频都不靠谱,“说什么‘喝醋能软化血管’,她就每天逼着我爸喝,拦都拦不住。”

  儿子在外地工作的王建康,也让女儿王芳很头疼。“每次视频通话,他要么边看手机边跟我说话,要么就把视频里的事当新闻讲,说‘你看这个地方出事了’‘那个明星怎么样了’。”王芳发现,父亲的话题越来越窄,除了短视频里的内容,几乎没什么新鲜事可聊。

  心理专家指出,老年人的孤独感和价值感缺失,让他们更容易被短视频“俘获”。那些低俗搞笑、刻意煽情的内容,能快速带来刺激,但这种刺激过后是更深的空虚。

(九江日报记者 周慧超 文/摄)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