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九江像个巨大的火炉。43岁的退役军人新闻战线上的“老兵”——朱新军,顶着38℃高温,执着地记录着老兵的故事,让那些温暖的力量抵达更多人心中。
图片说明:炎炎夏日,朱新军(右)在长江边采访杨忠
“新闻讲究时效性,高温可等不得。”7月3日,九江八号码头的江风裹着热气,吹在脸上像细针扎刺。为还原老兵杨忠前一日跃江救人的事迹,朱新军在烫脚的地面来回走了三趟。他听杨忠讲述救人细节,又蹲在滚烫石阶上和目击游友聊了近两小时。汗水顺着领口流进衣服,在胸前洇出深色痕迹,他不时扯着黏在后背的T恤,发出“刺啦”声响,手里的手机却举得稳稳的,指尖灵活调整着焦距。“我想尽全力做好每件事,把老兵的正能量传出去。” 那天的采访,他被晒黑的胳膊与袖口露出的小臂形成鲜明色差。
7月15日13时17分,九江市志警办公楼前,38℃的高温把水泥地烤得滚烫。记者远远看见朱新军蹲在树荫下,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划过,“沙沙”声在燥热空气里格外清晰。退役军人邓雄峰正在讲述其搀扶摔倒老人的细节,朱新军听得专注,不时追问:“老人当时是什么姿势?扶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明显伤口?”阳光透过树叶落在他背上,浸透汗水的 T 恤像块拧不干的抹布,他只胡乱抹了一把,继续低头记录,生怕错过关键信息。采访结束时,他突然头晕目眩,扶着墙缓了好一会儿才站稳——中暑的前兆已经来了。可他掏出水壶猛灌两口,立刻蹲在路边石阶上赶稿:“老兵敢扶路人,这份担当得赶紧让更多人看见。”当晚,那篇饱含温度的报道发出时,他的额头还敷着降温贴。
7月26日的赣超联赛现场,是场与高温的持久战。16时30分,九江市体育中心体育场的看台座椅烫得能煎鸡蛋。朱新军提前到场,沿着滚烫跑道边走边看,时而蹲在志愿者休息区和退役军人聊维护秩序的细节,时而爬上看台拍摄全景。比赛结束后,见看台散落着垃圾,他弯腰一个个捡起,同行朋友劝他:“周末就歇歇吧。”他摆摆手,憨厚地笑:“这些老兵冒着酷暑服务,他们的辛苦得写进报道里。”
跟了朱新军几天,记者发现他背包里总装着充电宝、笔记本和水壶。高温天里,T恤湿了又干,后背结出一圈圈盐渍;电池在热浪里耗得快,得频繁换着充电;但他的镜头永远干净,笔永远流畅——杨忠救人的视频里,江浪的反光都透着力量;邓雄峰扶老的照片里,阳光落在老人笑脸上格外暖;赛场志愿者的报道里,每滴汗水都闪着光……
晒黑的脖颈、衣背的盐渍、中暑时仍紧盯屏幕的眼神,都是高温刻下的勋章。有人问他这么拼值得吗?他指着网友的留言笑着说:“看完心里热乎乎的,一点都不觉得累!”
(九江日报记者 余超 文/摄)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