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 | (拾遗)武宁打鼓歌与闯王之死

7月29日 19时 长江周刊 阅读 29933

武宁打鼓歌与闯王之死

■ 付鹤鸣

“牛迹岭,牛迹岭上积雪还冇醒,岭顶平坦有陷阱,千年冤魂变雾霾,雾霾里面常显影;牛迹岭,牛迹岭上望高湖,鸳鸯对对水中游,有个壮士志未酬,万古流芳百世留;牛迹岭,牛迹岭上望界牌,大顺之王突遇害,谁个英灵来祭拜,子子孙孙穿朝鞋……”在赣北武宁县九宫山下的上汤、船滩一带,有许多村民传唱这首《牛迹岭》打鼓歌。

武宁打鼓歌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首打鼓歌中提及的“大顺之王”即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历史总是喜欢开玩笑捉弄人,作为一代枭雄的李自成尽管当上了大顺皇帝,可象征权力的龙椅还没坐热,就不得不逃离京城,走上逃亡之路。一说败退到湖北通山九宫山,一说败退到湖北通城九宫山,也有认为死在湖南石门和甘肃青城的,而且这些地方都建有李自成的墓冢。但李自成是怎么死的,最终又死于何地,版本太多,让人真假难辨。

1955年11月25日,郭沫若先生为湖北通城九宫山李自成墓题词:“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但是,可惜他的战友们,特别是丞相牛金星,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满人既占北京,暂时和南明妥协,集中力量攻打革命势力,致使李自成不得不辗转南下。一六四五年九月李自成率部到达通城,不幸在这九宫山为地主的党羽所杀害,年仅三十九岁。革命英雄,永垂不朽!”

可时隔不到一年,郭沫若先生又于1956年5月18日撰写了《关于李自成死难地点的问题》一文,他在文中说:“1955年湖北通城县将修建传说死于通城九宫山的农民英雄李自成的墓,曾约我为该墓题词。钟龙保先生将这一事件的经过在《光明日报》史学双周刊第78期(1955年3月15日)上作了介绍,并附有新墓照片。近据《历史教学》编辑部、湖北师专历史系、武汉大学历史系及金毓黻先生的考评,认为李自成死难地点应为湖北通山县,而非通城县。这一考证,确有实据,是可以信赖的。我为通城县李自成墓所作的题词,及在《甲申三百年祭》中说李自成牺牲于湖北通城九宫山都是根据旧有的传说,应予以注销并改正。现由《历史研究》编辑部将《历史教学》编辑部等的考证材料汇集发表,以供参考。”

郭沫若先生纠正的李自成的死难地点,与本文开头那首武宁打鼓歌的唱词是一致的,可见“历史真相藏于民间”的说法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郭沫若先生是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政治家,是我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百科全书式人物。本来,通城和通山两地都在为此争执不下,有了郭沫若先生的声明,此事就一锤定音,但至今仍有一些史学者在研究,并持有不同观点,这也很正常。

而最难能可贵的是,通过郭沫若先生这个声明,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的学术家勇于自省地为自己纠错,不仅体现了郭沫若先生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更展现了其高尚的品德。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