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 |(风土)法云寺的石碑

7月17日 19时 长江周刊 阅读 30831

法云寺的石碑

■ 童治宇

闷坐书斋多日,我一直有考察历代禅宗高僧道场的想法。那年秋季,计划已久的禅行之旅终于成行。我们一路经永修云居山真如禅寺,靖安宝峰寺到奉新百丈山百丈禅寺,在参访百丈怀海禅师塔后,又被寺僧悟本引领到本焕老和尚的塔院瞻礼。在塔院陈列的碑刻里,我们意外发现庐山的一个石碑,上面刻有《憨山第十代明宗泰和尚塔铭》。大家详辨碑中文字,找到了一段尘封的庐山往事。

碑中记述了憨山德清第十代弟子明宗泰和尚在圆寂后葬于明末高僧憨山德清旧葬处的缘由。憨山德清因喜爱庐山法云寺的山水,筑精舍于其地,并留下遗命归葬此处。他的徒孙在憨山圆寂后,赶赴曹溪,扶灵龛归来,建塔于此山。19年后,又被憨山德清的岭南弟子陈宗伯迁回曹溪。住在法云寺的憨山第十代弟子明宗泰和尚在圆寂后,又葬于憨山的旧葬处。碑上对整个事件着墨不多,仅寥寥数行将这一曲折离奇的旧事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憨山德清(1546年~1623年),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安徽全椒人,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法号德清,谥号弘觉禅师,临济宗门下。憨山德清精通释、道、儒三家学说,主张三家思想的融合,倡导禅净双修,教人念自性佛,其思想见解颇与六祖惠能相契。曹溪,禅宗南宗别号。以六祖慧能在曹溪宝林寺演法而得名。韶州(今广东省曲江县)曹溪宝林寺的建立,是在南北朝梁武帝天监三年(公元504年)。经过南北朝和隋唐之际军事战乱,到了唐初,宝林寺近于毁废。六祖慧能剃度后再次回到韶州曹溪,住持宝林寺,对宝林寺进行大规模扩建,使得其香火鼎盛。至明末,这座唐朝著名的禅宗道场,已经破落不堪。憨山德清有感于曹溪祖庭的败落,着手进行整治,历经一年,使大鉴之道,有勃然中兴之势,被尊为曹溪中兴祖师。

据憨山德清自述年谱记载,他第一次与庐山结缘是在隆庆五年(1571年),那一年憨山德清26岁。因听说山中多虎乱,他不敢登庐山便转道去了吉安。45年后,71岁憨山德清在这一年的6月,与徒弟一起来到浔阳,游东林,登匡庐。憨山德清见匡庐幽胜,有归隐之意。众弟子为他在五乳峰下扩建道场。五乳佛殿落成后,憨山德清命名为法云寺。憨山德清开始为众说法,这期间憨山讲的经典有《法华通议》《楞严》《起信》《金刚》《圆觉》《唯识》等经论。憨山德清闭关谢缘后,他的一些重要著述也是这一期间在庐山法云寺完成。值得称道的是,庐山诸多寺庙在历史上都曾编纂过寺志。可惜的是,保留下来的只有《庐山秀峰寺志》和《庐山归宗寺志》,其中《庐山归宗寺志》就是憨山德清编纂的。这部寺志也为后人研究庐山提供了宝贵资料。

庐山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接纳安抚了无数世间的心灵,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僧伽羽士都在庐山涤荡身心,升华性灵。他们都为庐山的文化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