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漫进阳台,已过花甲之年的余康华蹲在敞开的行李箱前,珍珠耳坠在短发间忽隐忽现。箱中左侧是一本翻旧的唐诗宋词和即将在西雅图中文电台播出的讲义文稿;右侧则堆满了九江茶饼、云雾茶等家乡特产。这位银龄兼职主播此时正为又一次跨洋旅程做准备——去续播未讲完的中国故事、九江情怀,赴第三届西雅图国际文化艺术节的“约定”。在太平洋两岸,她用声音与镜头,架起了一座传播中华文化的桥梁。
从三尺讲台到广播媒体
20世纪80年代初,余康华踩着自行车穿过青石板巷。车筐里教案与广播稿相互碰撞,发出细碎声响。这位青年教师,普通话大赛获奖者,彼时正经历人生第一次转型——广播媒体递来的橄榄枝,让这名中学语文老师成了小城首位“采编播一体”的主持人。
“那时候话筒比教鞭沉得多。”在电台余康华不满足于小小播音间,空余时间都会出去做采访报道,中文专业毕业的她发挥文字特长,撰写稿件,编辑节目,许多节目她采编播一条龙,她主持的节目相继在全国、省级节目评选中获奖。1987年,不到三十岁的她被破格晋升为国家一级播音员。
20世纪90年代初,她来到九江电视台工作,从普通记者开始做起,跑过无数新闻现场;做过文字视频编辑,担任过专题片及新闻的配音,做过新闻部主任、制片人、频道总监等,余康华就像一颗螺丝钉,在哪一个岗位都能发挥自己的光和热,2006年,40多岁的她晋升为高级编辑,正高职称。
跨洋带娃记
2024年4月飞往西雅图的航班上,余康华的身上有了新的标签:“退休人员”“带娃保姆”;在9月回国的航班上她的身份又有了新的内容“华人电台主播”“国际艺术节志愿者”。
“活到老学到老嘛!”她抚摸着自己的手机笑道,“以前在电视台用的是专业的编辑机,现在要琢磨手机编辑软件了。一个特效、一个混播能折腾半宿。”
在女儿家的居室里,她成立了自己的“编辑部”,两部手机轮番上阵,写稿、编辑、配音一气呵成。2024年西雅图中文电台的深夜读书观影节目里,她将《琵琶行》掰开揉碎——讲白居易左迁江州的郁结,析“绕船月明江水寒”的平仄。透过她温暖平和的声音,听众仿佛走进唐朝的江州,在浔阳江头听上一曲琵琶曲。在节目里她讲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电影《庐山恋》,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九江故事。
“我是九江养大的媒体人,就该当文化信使。”她翻开密密麻麻的笔记,指着《春江花月夜》的赏析稿说,“这里藏着九江的魂,我得让海外游子听得到故乡的心跳。”
第二届西雅图国际文化艺术节成为她的“实战演练场”。有十多个不同国家族裔参加的艺术节上,这位银龄志愿者格外醒目:她胸前挂着组委会发的记者证,手拿一部手机,马不停蹄地采访中国驻旧金山领事、华盛顿州议长、各族裔演员以及现场观众。当晚把艺术节的动态消息发出,第二天就把长达十六分钟的艺术节新闻侧记制作完毕发出。“二十多个人物采访,长达十六分钟的专题片即使是在电视台,专业的设备也需要编采播摄多人合作才能完成啊。我看到妈妈熬夜到深夜三点还在用手机做片子,妈妈是拼命三郎,还是退休前的工作作风。”女儿如是说。
两部手机打天下,土法上马传佳音。余康华采制的报道不仅在西雅图传播,而且被美国最大的华人媒体《侨报》采用。
永不退休的传声筒
2024年9月,余康华带着女儿的关切回到九江,继续忙碌她的“文化候鸟”生活。她担任九江市第二届老年艺术节开幕式总撰稿;她回到老年大学、工会课堂传授语言艺术,学生们发现,老师会在休息时揉膝盖,可一旦站在讲台上,腰杆永远笔直如四十年前手握教鞭的模样。回国后,西雅图中文电台还会不定期地向她约节目,她都会欣然应允,她说接下来还要讲《石钟山记》《爱莲说》等中华经典名篇,以及九江人文故事。“我们要有文化自信,我愿意做一名海内外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余康华说道。
夜幕降临时分,余康华常在八里湖边散步。当湖畔灯火渐次亮起,恍惚间与西雅图的璀璨夜景重叠。这位跨洋文化摆渡人,依旧在微信群里指导大洋彼岸的志愿者制作视频,书桌上永远摆放着下一个读书节目的讲析文稿。
“话筒在哪,舞台就在哪。”抚摸着陪伴半生的记者证,她给年轻记者展示早期的证件照——20来岁的自己穿着的确良衬衫,眼里有和现在一样的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九江日报记者 周慧超)
编辑:方旬瑜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