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浪鄱湖护碧水 勇立潮头写担当 ——记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徐力刚

5月14日 07时 阅读 31169

在我国湖泊湿地生态保护的前沿阵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鄱阳湖湖泊湿地综合研究站站长徐力刚,以扎实的科研成果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标杆人物,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徐力刚长期专注湖泊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监测与模拟研究工作,承担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从“十三五”到“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再到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家“973”专题、科技部基础性调查工作专项等,他带领团队在科研难题中不断突破。在学术成果产出上,他以通讯员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超100篇,主编5部湿地生态水文相关专著、译著。这些学术成果也为他赢得诸多荣誉,2019年获江西省“双千计划”资助,2020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中国科学院年度先锋人物提名,2021年分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24年更是先后斩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彰显其在科研领域的卓越实力。

在学术上,徐力刚取得了丰富的创新成果。他带领的湖泊湿地生态水文团队创建了典型洪泛湖泊湿地水文生态过程多要素长期定位高频监测系统,发展了鄱阳湖湿地“天-空-地”一体化、原位高频监测-控制实验相结合的动态监测体系与多源数据融合方法,集成开发了基于华为云服务的鄱阳湖水生态安全系统平台,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估与预警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国内乃至国际上其他洪泛湿地水文生态过程高频观测提供了研究样板和方法借鉴。

徐力刚团队还创新提出了开放性大型洪泛湖泊江—河—湖交互作用下湿地生态水文过程模拟方法,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过程和机理的鄱阳湖湿地生态水文耦合模型,有力支撑了变化环境下长江中游通江湖泊生态演变规律研究及湖泊保护管理决策;系统构建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发了以水文连通、水位调控以及生境异质化为核心的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成套技术,为科学指导洪泛湖泊湿地生态过程调控与湿地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提供了实践指导。徐力刚团队的项目成果被江西省水利厅、江西省林业科学院、中交生态环保投资有限公司等10家单位应用示范,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

作为中国科学院科技副职,2014—2019年挂职江西省科学院流域生态研究所副所长期间,徐力刚积极推动院地合作与科研成果转化。他助力江西省科学院流域生态研究所科研人员实现科研突破,使科研人员人均每年发表论文约2篇、申请专利1项以上。同时,积极推动中国科学院相关科研院所的成果在江西转移转化,通过院STS项目实现了粉绿狐尾藻处理养殖废水技术在江西的落地与示范;通过院先导项目实现了研究所研发的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在九江的成果转移与转化;通过研究所自主布局项目实现了水环境安全健康诊断技术在鄱阳湖的实际应用与评估示范,切实提升中科院服务地方的科技支撑能力。

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徐力刚依托长期监测数据,定量分析三峡工程建设对鄱阳湖水文、水环境、洲滩湿地与候鸟的影响,形成的专题报告为工程环境保护验收提供关键支撑。在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论证中,他深入分析工程对湿地生态的潜在影响,提供重要数据依据。2024年,他担任中国科学院鄱阳湖水利枢纽重大专题综合论证报告评估工作组负责人,代表中科院向国家发改委出具咨询评估意见。作为国家发改委和中国国际咨询工程有限公司评估专家,为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和综合评估论证贡献重要力量。

从科研创新到成果转化,从基础研究到服务国家战略,徐力刚始终奋战在湖泊湿地生态保护一线。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科研工作者的初心,为守护我国湖泊湿地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坚实力量。

(九江日报记者 商乐)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方旬瑜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