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筑梦十三载 点亮乡村振兴路——记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余炉

5月8日 10时 阅读 31438

在九江市浔阳区金鸡坡街道大塘村,36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炉用13年光阴,让一个贫瘠落后的村庄蝶变为村集体资产达6000万元、年收入近百万元的产业示范村。这位放弃深圳上市公司高薪的青年,以赤诚之心扎根乡土,用实干与创新诠释新时代劳模精神,在赣鄱大地上奏响一曲动人的乡村振兴之歌。

大学毕业后在深圳从事数控程序编辑工作的余炉,每次返乡都被家乡的贫困刺痛。看着家乡与大城市的巨大差距,余炉内心翻涌着改变的强烈渴望。2011年底,不顾家人劝阻,他毅然辞去高薪工作,带着对故土的深情回到大塘村。面对特色产业匮乏、基础薄弱、村集体无固定收入来源等严峻挑战,余炉深知,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他多方奔走筹措资金,牵头建设起党群服务中心和康养大楼,切实加强基层党建阵地建设;科学划分18个村庄单元网格,显著提升了新时代乡村治理水平;培养12名懂技术、有干劲的年轻党员,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他组建乡贤馆,实施“归雁工程”,吸引133名乡贤返乡,为乡村发展注入宝贵的人才和资金活水。

产业振兴是乡村发展的关键。余炉真诚拜访农业专家与企业精英,积极探索城郊乡村发展新路径。他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成功筹措资金300余万元,打造了浔阳区首个现代农业项目——大塘蔬果产业基地,并建立了“恰是浔阳”优质农产品展销馆,注册了金业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他大力挖掘乡贤“富矿”资源,着力打造“恰是浔阳”“金街印象”品牌,借助电商渠道,为水、米、油、茶等多种农产品打开销路。依托政府平台优势,利用资源与北京、福建等地商会合作,公司营业收入突破2000万元。同时,他把发展村集体经济、壮大集体收入作为核心任务,对村庄内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先后新建商业楼8栋,村集体新增资产超过600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近百万元。

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他不忘带领群众致富增收。他积极培育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帮助余志鹏、戴兴等一批农村青年新锐发展出口贸易,将本地的特色产品远销韩国、巴西、俄罗斯等国家,年销售额超亿元,成为全省瞩目的农村青年致富典范。同时,他积极创新发展模式,通过集体出资控股、能人参股经营、村民入股分红等形式,创立了九江浔塘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江西金街印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产业实体,以标准化流程生产出高品质农产品与手工艺品,带动就业200余人,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6万余元,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当干部就要为群众办实事。”余炉始终将这句话记在心里、落在实处。作为市总工会劳模志愿服务队成员,他打造劳模工作室,常态化开展助老扶弱、技能培训等公益活动,每年组织20余场公益活动,惠及300多名村民。高标准完成了滨江东路沿线环境整治与杨家洼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高水平推进了村庄亮化、美化、硬化、绿化工程,如今的大塘村面貌焕然一新;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坚持问题导向,谋划实施了一批民生实事项目,如增设充电设施、小巷亮灯等“民生补短板行动”,并深入开展“进千家门、访万户情”活动,为群众提供更加贴心、便捷的服务。同时,他积极协调解决群众关心的养老、医疗、托幼、就业等关键问题,确保各项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得以扎实落地,让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在余炉的带领下,大塘村先后获得全国科普示范村、江西省文明村镇等多项荣誉,他本人也获评“全国劳动模范”“新时代赣鄱先锋”等称号。从繁华都市回归乡土,余炉用青春和汗水,在大塘村这片土地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九江日报记者 商乐)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方旬瑜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