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红岭上鹿鸣春
■ 徐彦明
鄱阳湖畔的桃红岭,是一座被时光浸透的山。晨雾未散时,山岚裹着草木的清气,将天地晕染成一幅水墨。林深处,几声鹿鸣穿透薄雾,像是远古的琴弦被风拨动,唤醒了沉睡的山谷。这里是江西彭泽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00余头华南亚种梅花鹿的栖息地,也是一群人与生灵共舞的舞台。
1980年,在桃红岭山区,一张鹿皮标本悄然现世,经专业鉴定,确认为梅花鹿华南亚种。相关部门迅速展开调查,令人揪心的是,彼时梅花鹿的数量已不足60头,如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这个危小种群极有可能濒临灭绝。1981年3月,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正式建立。这片曾被盗猎者的枪声和伐木的轰鸣声无情撕裂的山林,由于一群守护者的执着与坚守,得以重新焕发生机。
从第一批护鹿人背着行囊走进桃红岭的莽莽群山,这群守护者们便开始了以山为友、以鹿做伴的漫漫保护征程。56岁的刘小洪是他们中的代表之一,自1989年从东北林业大学毕业,就扎根猫鹰窝的生态监测站。这一守,便是整整35年。
在不通水电的岁月里,刘小洪的生活简单而又纯粹。他点着昏黄的煤油灯,住在简陋的木板房里,从未有一丝抱怨。他的足迹遍布山间的每一个角落,巡山的路程长达12万公里,这是一段怎样的长度?相当于绕地球整整三圈!草帽、砍刀、手电筒、照相机、饼干,这“五件宝”始终陪伴在他身边,陪他丈量桃红岭的每一寸土地,帮他记录梅花鹿的每一个蹄印,见证着山间草木荣枯。
春日的桃红岭,阳光格外温柔,透过茂密的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山脊线上,油茶花肆意绽放,它们开得低矮而绵密,星星点点地散布在灌木丛间,嫩绿的新叶与洁白的花朵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而这里,正是梅花鹿最喜爱的栖息之所。
刘小洪和他的战友们不辞辛劳,沿着山脊线开辟出10余条野生动物通道,这些通道宛如一条条柔软的绸带,将茂密的森林与广袤的草甸巧妙地连接在一起。鹿群悠然自得地踏过这些“生命走廊”,它们留下的蹄印深深浅浅,与巡护员的脚印重叠交织,共同刻画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神秘密码。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将山峦染成一片金黄。在红外相机的镜头里,一群梅花鹿身姿矫健,它们追逐嬉戏着,轻盈地跃过清澈的溪涧,溅起的水花闪烁着点点光斑,宛如夜空中散落的星辰。2020年,相机首次捕捉到“五鹿同框”的珍贵画面,那一刻,整个保护区都沸腾了。
此后,“八鹿同框”“十鹿同框”的画面渐成常态。这些珍贵的影像,不仅是桃红岭生态复苏的有力见证,更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最美回报。同时,向我们诉说着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当人类懂得退让一步,生命便会在这片土地上蓬勃生长。
梅花鹿是桃红岭的灵魂。它们身披梅花斑点,宛如行走的画卷,却也曾是盗猎者觊觎的禁脔。
刘小洪清楚地记得,2007年的一个夏日,他突然接到村民的举报,得知有盗猎者正在山林中活动。他来不及多想,立刻冲向山林。在那里,他与手持土铳的盗猎者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峙。面对穷凶极恶的盗猎者,刘小洪毫无惧色,他大喝一声:“邪不压正!”那坚定的声音,仿佛一道惊雷,硬生生地逼退了对方。这样危险的场景,刘小洪经历过无数次,但他始终初心不改,坚定地说:“保护梅花鹿,就是守护这座山的灵魂。”
梅花鹿的灵性,常常体现在一些细微之处。一只被救助的幼鹿,在放归山林时,频频回望救助它的人群,那眼中满是眷恋与不舍;另一只佩戴定位项圈的伤愈母鹿,数月后竟带着自己的幼崽出现在监控画面中,仿佛是在特意赶来向人类报平安。这些温暖的瞬间,让护鹿人坚信:生灵有情,人类的善意终将被自然感知。
为了让鹿群安栖,保护区内布设了29处盐碱地和6处水源点。梅花鹿舔食盐渍时低垂的脖颈,饮水时颤动的睫毛,这些美好的画面,都被巡护员们一一记录在日记里,成为最温柔的回忆。
然而,生态的恢复任重道远,新的挑战接踵而至。随着封山育林工作的持续推进,树木茁壮成长,高耸入云。这本是一件好事,却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问题——茂密的树木挤占了梅花鹿的生存空间。为解决这一难题,从2002年起,保护区果断启动栖息地修复工程,工作人员采用人工择伐、矮化植被等方式,小心翼翼地调整山林的生态结构;同时,利用农户山边抛荒地为梅花鹿建设食源地,既缓解了因野生动物损毁导致的山边土地抛荒的收益问题,也保障了梅花鹿粮仓的稳定。所有这一切,只为让鹿群能够在这座大山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每到暴雪封山的日子,山林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梅花鹿觅食变得异常困难。刘小洪便会背着20斤重的玉米,在深一脚浅一脚的雪地里艰难前行,为鹿群送去救命的口粮。寒风吹过,他冻伤的手掌裂开了一道道血口,疼痛难忍,但他满不在乎,只是笑着说:“鹿吃饱了,我才睡得着觉。”
他的同事周孟圻,总是用长焦镜头定格鹿群沐浴阳光的美好瞬间。那一刻,他的眼中满是温柔与感动,忍不住喃喃自语:“保护的意义,在这一刻,终于有了清晰的模样。”
山脚下,护林员陈细荒被大家亲切地称作“铁面包公”。15年来,他不辞辛劳,走村入户,耐心地向村民宣讲法律法规,全力拆除盗猎陷阱。长期的劳作,让他手上的老茧厚得像树皮一般。起初,村民们并不理解他的工作,甚至骂他“多管闲事”,但陈细荒并没有因此而退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用自己的执着和付出,渐渐打动了村民们的心。
如今,村民们不仅主动报告受伤的鹿,还对偶尔下山偷嘴啃食农作物的鹿报以包容态度。保护区为了缓解农户损失,2019年起为辖区内农户购买了野生动物损害补充保险,5年期间理赔金额达50余万元,受惠村民达1000余户。曾经横亘在人与鹿之间的矛盾,终于在相互体谅中悄然消融。
今天的桃红岭,鹿影与人文交织。华南梅花鹿馆内,孩子们踮脚辨认鹿角的年轮;鹿鸣公园的步道上,游客屏息聆听山风送来的啼鸣。彭泽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护鹿”成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纽带。有机茶园、生态果园贴着“桃红岭好农货”的标签,畅销各地。村民捧着新摘的油茶果笑道:“鹿吃灌木,我们吃鹿带来的福气。”
山巅的监测站里,刘小洪轻轻翻开第21本巡护日志,那一本本日志,记录着他的青春岁月,也记录着桃红岭的沧桑巨变。窗外,新安装的300台红外相机沉默地凝视着山谷,而一群幼鹿正蹒跚学步,蹄印深深浅浅,朝着更远的山林延伸。
桃红岭的故事,是平凡人的史诗。当巡护员的草帽淹没在晨雾中,当鹿鸣声惊起一山雀鸟,当村民的油茶树与鹿群的蹄印共生——这里没有英雄的凯歌,只有千万次弯腰播种的坚持。
山知道,鹿知道,人亦知道:所谓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过是人类懂得退让一寸,而后守望一生。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