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九江丨访白鹿洞书院—— 千年文脉的当代回响

4月11日 10时 阅读 30943

访白鹿洞书院

—— 千年文脉的当代回响

image.png

(程廷谟 摄)

□ 李菊萍

  江西九江,九条水系奔涌交汇,似灵动笔触绘就鄱阳湖的绮丽图卷,由此得名。“九派浔阳郡,分明似画图”,道尽此地钟灵毓秀。在市委党校老师引领下,我们踏入庐山白鹿洞书院,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溯源,收获满满感悟与启迪。

  白鹿洞书院静卧庐山五老峰南麓,山水相拥,静谧清幽,宛如尘世之外的文化桃源。书院后山小径蜿蜒至观景台,拾级而上,极目远眺,书院与周边山水相融,自成绝美自然人文景致。院内建筑古朴,书院大门、朱熹讲学处、白鹿洞、碑廊错落分布,处处镌刻岁月痕迹。历代名人的题刻与碑文林立,像一座书法与历史宝库,散发浓郁文化气息。

  始建于南唐开元四年(公元940年)的白鹿洞书院,历经千年风雨,占地3000亩,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岁月长河里,书院命运跌宕,屡兴屡废。直至南宋,朱熹出任南康知军,重建书院并亲自主讲,才重焕生机。他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成为教育圭臬与学生守则,开创书院制度化与理学一体化先河,深远影响后世教育。书院建筑依山水巧布,前有潺潺溪流,后有庐山倚傍。棂星门、泮池、礼圣门、礼圣殿、朱子祠、白鹿洞、御书阁等古朴庄重。其中,礼圣殿等级最高,殿内石墙嵌石碑与孔子石刻像。这座歇山重檐建筑,较普通文庙,多了庄重中的清雅,石桥、亭台、古道、溪流环绕,相得益彰。

  书院起源于唐,兴盛于宋,多由学者或官员创办,旨在汇聚学子,传授儒家学说、探索知识。宋至清,书院与朱子理学紧密相连,肩负“治国平天下”使命,在启迪民智、传播儒学、培育人才上作用关键,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摇篮,是古代教育重要象征。书院南面木牌坊,铭刻唐宋至明清江西11000余名进士名录,晏殊、欧阳修、王安石等闪耀历史的名字皆与书院关联密切。唐贞元年间,江州刺史李渤隐居读书,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他筑台榭、植花木,为书院发展播下种子。南唐设庐山国学,此后书院历经沧桑,直至南宋朱熹主政,才迎来兴盛。朱熹作为理学大家,其思想与教育实践,深刻影响中国古代教育与文化。白鹿洞书院是朝廷在京城外设立的唯一国学书院,与岳麓、应天、嵩阳书院并称“中国四大书院”。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随庐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白鹿洞书院所承载的千年文化,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其蕴含的教育理念、道德规范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要求相契合,为我们在新时代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源泉。

  《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阐明教育目的、教学过程,明确修身、处事、接物要求。“为学之序”倡导广泛学习、深入探究、认真思考、明辨是非、切实履行;“修身之要”要求言语忠诚、行为庄重;“处事之要”告诫以正义真理为导向,不谋私利;“接物之要”提醒人际交往换位思考,遇事先反思自身。在快速发展的当下,学习《白鹿洞书院揭示》意义重大,尤其对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极具教育价值。我们应时刻对照学、问、思、辩要求,明事理、强修养,树立正确三观,不断自我批评。在工作中发挥模范作用,通过修身提升能力,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

  此次白鹿洞书院之行,是一场精神洗礼。我们领略了千年文化魅力,汲取了古人智慧,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明确了传承弘扬文化、加强修养的方向。未来,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践行传统美德,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重绽光彩。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