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论语)“孝”字里的血脉河流

4月4日 19时 长江周刊 阅读 30370

“孝”字里的血脉河流

■ 邱益莲

根据《说文解字》,孝是个会意字。从老,从子,金文的“孝”字,像一个孩子在扶持着老人。本义是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一个“孝”字,包含着中国的伦理文化,是维系婚姻家庭血脉延续的重要根基,而且中国古代还专门有一部《孝经》,用来规范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人伦关系。

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大意是,做人修身应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喜欢冒犯尊长的人很少……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的根本。墨子则认为,为父必慈,为子必孝。韩非子认为: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就连看似超然物外的道家,对孝也是挺关心的。《道德经》两次谈到“孝”,“六亲不和有孝慈”“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老子认为“孝”是天然就具备的。而天性逍遥的庄子,在《南华经》中十多次谈到“孝”,“以敬孝易,以爱孝难”,庄子认为,做人不能是强制性的孝,而应是发自真情的孝敬与亲爱。遁入空门的中国佛教,都宣扬目连救母的精神。不同思想的门派经常会争鸣碰撞,偏对“孝”的论述却达到了异曲同工。以致晚清重臣曾国藩感慨:“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

“孝”,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成了家族血脉凝聚的纽带。几千年前,民间判断一个人的人品道德,首先会关注他对父母的态度。古代的名文、名人,很多是因“孝”出名的。楚汉之争,项羽抓住刘邦的父亲以此要挟刘邦。在贵为霸王的项羽眼里,孝亲是天大的事,扣押刘父当人质,足以胁迫刘邦就范。谁知刘邦根本不把父亲的安危当一回事,这也是后世贬斥刘邦人品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韩非子看来,儿子侍奉好父亲,是“天下治”的原因之一。韩非子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每个孩子都有孝敬父母之心,做事就会坚守原则,有道德底线:读书懈怠就会想着愧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做事冲动会想到如果触犯刑律会令父母伤心,面对生命困顿要自残就会想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要珍爱生命,不让父母老年孤苦无依。孩子有孝心,家庭就会幸福祥和;当每个家庭安定了,社会自然就安定了,天下就会大治了。

晋朝司马氏政权 “以孝治天下”,把“孝”当成国法,吕安就是被哥哥吕巽诬告为不孝而被朝廷处死的,连同做证的嵇康丢了性命。有人因不孝而死,就是在今天也不会有几个人同情他,吕安当时死得不仅冤枉,而且死得声名狼藉。正因为“孝”被统治者如此重视,李密面对名节和孝道均陷入窘境时,以一篇《陈情表》,如泣如诉,倾吐命运乖离,祖孙相依无助,朝中逼迫难寝的现实凄苦境况,以致狼虎之心的晋武帝都被他的人间至情所感动,不仅暂时放了他一马,而且还给他赏赐钱粮和佣人。虽然时隔千年,今人读《陈情表》仍会被李密对祖母的一往情深而感动得情不能自已。

“孝”就像一条血脉的河流,不仅在我们的文化中流淌,更是在每个中国人的血管里奔流,在我们的骨髓里再生。少年气盛的天才诗人王勃,因自己的鲁莽连累父亲,但是他一路向南,以致葬身大海,本只为乘风破浪越海去守望父亲,尽人子“他日趋庭,叨陪鲤对”的孝道和人伦。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故事不过是写一个男人成长过程中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平常、琐碎,本不值一提,就因为作者在明白如话的幽幽叙述中,蕴含着浓郁的孝道亲情,让人为之掩卷难平,伤感惆怅不已。也许真情不需修饰,只需自然描摹,就能感天动地。以指叩门,儿寒乎,儿饿乎,寥寥数字,就让早已死去的慈母从书里站立起来,让读者都似乎听到了那温柔扣门的响声。如果归有光不是至孝之人,又哪会如此情真意切再现母亲和祖母的慈爱和希冀的细节呢?

有人说,中国人走到哪里都是中国人。我想,此话可能是指中国人无论处在地球的哪一端,骨子里深深刻着的就是孝道亲情烙印,不因水土而改变。西方文化父母与孩子之间也有爱,但是彼此是独立的。在西方,一个人成年了,搬离父母后,再和父母往来就像朋友一般客气。而中国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典型的金文、小篆体“孝”的关系,上面是长发飘飘的垂垂老者,下面是如同拐杖一样支撑着的儿子,父母与孩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生命体。孝道不分高低贵贱,不分好坏善恶,已经成了生命绵延的关键。就连被称为十恶不赦的悍匪张子强,他的母亲都说他是大孝子,如此坏的人,也懂得对父母的孝,看来“孝”已成了我们的生命基因。

一个小小的“孝”字,竟然是华夏人伦维系的根基,社会昌明的保障,怪不得朝朝代代都在“孝”字里做大文章。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