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往事之——
千年观音桥
■ 冯晓晖
概述:
1014年3月4日,北宋江州工匠陈智福三兄弟建成观音桥。
观音桥位于庐山市境内的庐山南麓,建于北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拱桥之一,1959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音桥位于栖贤寺旁,最初称为栖贤桥,北宋黄庭坚曾作《栖贤桥铭》。因建于三峡涧上,故又称三峡桥,苏轼曾作《栖贤三峡桥》诗。
评述:
建于隋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赵州桥,是中国乃至世界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石拱桥之一。因其出现在小学课本中,这座桥梁早已家喻户晓。
近代“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先生曾有一句总结:“北有安济桥(赵州桥),南有观音桥。”庐山观音桥,虽建造历史仅千余年,但桥长仅24.45米,桥面宽4.94米,与长64.4米、宽9米的赵州桥相比,无论是年代或规模,同为单跨石拱桥的它似乎远不及赵州桥。可这座桥为何在宋代便声名远扬,被誉为“江西第一桥”“江南第一古桥”?事实上,在科学技术史上被特别记载的工程项目,衡量标准并不仅仅在于规模或建造成本,更取决于它的创新性和独特性。庐山观音桥之所以被誉为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杰作,正是因为它的独一无二。
在中国古代桥梁史上,观音桥有着特殊的建造工艺与历史价值。《中国科技史·桥梁卷》记载,观音桥“以山石做桥基,单券石造,南高北低,桥净跨约10.33米……拱券为九道券并列砌筑,厚95厘米。现东西两侧已各毁一道,存七道。拱石共107块,拱石非常别致,子母榫卯相接。”这一段指出了观音桥最独特的建造工艺——子母榫卯。
关于这一工艺,需要从桥梁的分类谈起。从结构工程角度看,桥梁主要分为梁式桥、拱式桥、悬索桥三大类。在古代,桥梁主要以梁式桥和拱式桥为主,其中梁式桥因其结构简单而最为常见,如木梁桥、石板桥,“桥梁”一词也由此而来。然而,梁式桥受限于木材、石材的尺寸和强度,难以实现较大的跨度。
拱桥技术源自中国古代的墓拱,是一种更加稳固且经典的桥梁结构,通常以石材建造。其设计巧妙地利用拱圈,将桥梁荷载通过弧形结构传递至两侧桥台,有效地分散压力,增强稳定性。凭借坚固耐用、维护成本低、适应地形能力强等优点,拱式桥在历史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的重要建筑形式。
石拱桥技术可分为并列拱券和横联拱券两大类。早期的石拱桥都是由多个独立拱券并排构成并列拱券形式,各拱券之间本身无直接结构连接,其技术难点在于如何确保单列拱券内部的稳固性,以及并列拱券之间的联结。庐山观音桥采用拱上腰铁(生铁卡子)联结拱券,这是大多数并列拱券石拱桥的常见解决方案。但这种方式难以确保拱券之间的长期稳固性,导致桥梁整体抗震能力较弱。观音桥原有九道拱券,但后因两侧拱券坍塌,如今仅存七道拱券。
单列拱券的石块之间,最简单的联结方式是干摆砌筑,即不使用粘合材料,而是依靠石块的精密切割与相互挤压保持拱券稳固。河北赵州桥(安济桥)便是干摆砌筑技术的典范。然而,干摆砌筑存在一个显著缺陷:石块对接面容易发生微小位移,影响结构稳定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工匠们发明了榫卯(咬合式)连接,即在石块之间设计凹凸嵌合结构(榫头与卯槽),使石块相互咬合,避免移位。
据《中国科技史·桥梁卷》记载,观音桥采用拱券榫卯相接,这一做法可追溯至东汉时期。东汉初期的墓拱已使用子母榫砖砌筑,但至东汉末期,这种技术逐渐减少应用。观音桥的拱券采用四种不同形态的子母榫拱石,其构造方式独特:弯板拱石为凸榫,联锁龙筋为凹卯,榫卯结构不外露,既增强稳固性,又保持桥体外观美观。
观音桥的子母榫结构
宋代以后,石拱桥的建造技术逐步向横联拱发展,即通过横向联结加强拱券之间的整体性,提高桥梁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因此,采用并列拱券技术的观音桥成为中国石拱桥技术演变过程中的过渡性孤例,其独特的建造工艺已失传。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中国古桥技术史》中指出:“庐山观音桥为并列拱券,其每列拱石凹凸相接,石工奇特,桥现仍完整,各列拱券之间的联系方法不明。”
在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孔石拱桥中,赵州桥是并列拱券加干摆砌筑的代表,观音桥则是并列拱券加子母榫嵌合的典范。正因如此,才有“北有安济桥,南有观音桥”的美誉。
据《中国科技史·桥梁卷》统计,历史记载中建于晋、唐、宋代的单孔半圆石拱桥共有21座。其中,浙江嵊州浦阳江桥、陕西西安曲江桥、四川南充捲洞桥、南城湖桥、陕西灵石通济桥、仙山楼阁桥等多座古桥已不复存在。现存的同类桥梁中,建造年代早于观音桥的共有7座,包括绍兴光相桥、广西兴安灵渠万里桥、湖北黄梅灵润桥(四祖寺)、湖北黄梅飞虹桥(五祖寺)、浙江杭州西湖断桥、江苏苏州枫桥、江苏苏州江村桥。这些桥梁大多经历过不同程度的重建或修缮,部分已无法保持原貌。例如,西湖断桥和苏州江村桥历经多次修复,现存结构与原桥已大相径庭;黄梅四祖寺与五祖寺的两座桥,尽管历史记载较长,但经现代考证,它们均为元代重建,并多次翻修。正因这些原因,在现存的古桥中,能够完整保留原始建造风貌的桥梁已极为罕见。
没有哪座桥梁能在千年的风雨侵蚀下毫无损伤,地震、洪水以及石材的自然风化都会不可避免地影响桥梁的结构和稳定性。及时的维修和加固是延长桥梁寿命的重要手段,若任其损毁严重,再行修复便难度极大,甚至可能不得不拆除重建。
然而,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对古桥进行拆除重建,无疑是对古建筑价值的极大破坏,赵州桥的修复过程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尽管赵州桥被誉为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桥,但在20世纪50年代的修缮过程中,大量新石材的更换以及水泥灌浆工艺的使用,使桥梁的结构和材料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虽然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可如今的赵州桥已不能被完全视作一座原始的古桥,甚至有人认为它就是一座复建的新桥。
庐山观音桥是否也经历过重建或修缮?答案是肯定的。如今我们所见的观音桥,并非完全保持着北宋建造时的原貌。观音桥最初共有九道拱券,但由于地震、洪水等原因,两侧拱券相继坍塌,如今仅存七道。20世纪80年代,桥体拱券出现分离,桥面损毁严重,亟须修复。为此,铁道部大桥局和有关单位联合对观音桥进行修缮,在桥内部采用钢梁结构、压力灌浆和防水层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在外观保持原有的风貌,基本做到了“修旧如旧”。
观音桥与三峡涧
相较于那些经过大规模重建、早已失去原貌的古桥,庐山观音桥依然尽可能地保留着其最初的风貌和结构特征。历经千年风雨,它仍然横跨在三峡涧上,展现出中国古代桥梁工程卓越的技术成就和非凡的工匠智慧。这座桥不仅是我国现存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石拱桥之一,更是中国桥梁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熊焕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