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妇保多学科合作精准微创治疗复杂型先天性肛门闭锁

3月12日 15时 阅读 30460

近日,九江市妇幼保健院西院儿外科团队在副院长刘智文带领下,成功为一名新生儿实施先天性肛门闭锁伴前庭瘘一期成形术。该手术突破传统分期治疗模式,通过微创技术与多学科协作实现一次性解剖重建,标志着医院新生儿外科诊疗水平迈上新台阶。


图片1.png


病情复杂,精准决策

患儿出生后即被发现无正常肛门开口,经超声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先天性肛门闭锁伴前庭瘘。此类畸形因直肠末端与前庭异常连通,易导致排便功能障碍及反复感染。传统治疗需先行结肠造瘘分流粪便,待3~6个月后再行二期肛门成形术,但分期手术会增加家庭负担及并发症风险。副院长刘智文和团队综合评估后,决定采用经会阴一期成形术,并游离前庭瘘管高位结扎,重建会阴,避免二次手术创伤。


微创技术突破,多学科护航

手术团队通过电刺激仪精准定位直肠盲端与前庭瘘管位置,完整切除瘘管组织并重建肛门括约肌复合体。术中超声科实时监测尿道及周围结构,避免损伤泌尿系统;麻醉团队采用全麻+神经轴阻滞技术,减少全身麻醉对新生儿的影响。术后病理证实瘘管完全闭合,直肠肛门解剖关系恢复正常。手术全程仅耗时2小时,出血量不足10ml,体现微创优势。


围术期管理,加速康复

护理团队参照国内外先进经验,术前通过暖箱维持患儿体温稳定,术后采用鸟巢式体位减少应激反应。针对肛门成形部位,每日以碘伏稀释液清洗并涂抹湿润烧伤膏,配合红外线照射促进愈合。营养科定制母乳强化喂养方案,术后第3天即实现全肠内营养。患儿未出现切口感染、黏膜脱垂等并发症,术后7天顺利出院。


技术创新与远期预后

据文献报道,新生儿期一期手术可显著降低继发性巨结肠发生率,术后控便能力优于分期手术。副院长刘智文指出,该术式关键在于术中完整保留耻骨直肠肌环,并通过术后规律扩肛维持肛门直径,远期排便功能恢复率可达90%以上。团队还建立随访档案,通过肛门压力监测和排便功能训练指导家庭康复。

“此次手术的成功得益于九江市妇幼保健院儿外科、新生儿科、超声科、麻醉科及护理团队的高效协作,彰显了医院在先天性畸形综合救治领域的实力。”西院儿外科主任郭秋鹏介绍道。未来,该团队计划进一步推广腹腔镜微创技术,并开展肛门直肠测压等精准评估手段,为更多复杂畸形患儿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来源:九江市妇幼保健院)


编辑:毕典夫

责编:曹玉婷

审核:吴雪倩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