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少年背书时
□ 左晓华
无论记忆的筛子怎么筛选,总筛不掉少年时一些背书的情景。
1974年秋季开学,我们星子县(现庐山市)新池中学初一(1)班迎来了一位叫陈林森的老师,他不光教我们语文还是班主任。他希望我们认真读书、诚实做人。总记得,他给我们上的第一课是汉语拼音,临下课时,对这节课的内容,规定哪些要背诵哪些要听写。开始我们对陈老师的话,是左耳进右耳出,根本不放在心上,谁想到真到了背诵和听写时,不过关的同学都受到了惩罚。此后有同学私下说,陈老师“好恶”,所以,只要是他布置的作业,没有哪个同学敢不完成。
记得语文课本上有篇《少年闰土》。陈老师把闰土雪地捕鸟讲得是惟妙惟肖,直接把这篇课文当作了课本剧,他饰演了课本中所有的角色。许是我们都是农村长大的孩子,课文中有我们熟悉的环境,再者,对一群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形象思维的形象、比喻、想象,比逻辑思维的推理、分析更加容易让人接受,所以课文讲完了,内容也就记住了大部,这时陈老师要求我们背部分段落。第二天的语文课上,陈老师要我们背诵的时候,全班是异口同声,很流利地把课文背了下来。我们看见陈老师眉心舒展嘴角上扬,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而背《田忌赛马》就要艰难得多,尽管他花了两节课给我们讲解课文内容,但因为当时接触文言文少之又少,加之本人愚钝,对陈老师要求的背诵担心得很。以至晚上父母都睡了,我还在晕黄的煤油灯光下背,最后连自己怎么睡着了都不知道。到了第三天,陈老师点了6个同学名到办公室去背,有4个同学顺利过关;有2个同学低垂着头,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这时陈老师走进了教室,指定4个过关的同学,每人检查一个组。所幸我勉强过关。
当时的社会,什么都是匮乏的。我们读初中时,除了课本,其它课外书几乎没有接触过。陈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是多背,有篇课文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节选的,其中有那么几句“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至今未忘。学完这篇课文后,陈老师拿来了一本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同学们传阅。
这是我第一次看长篇小说,因为班里很多同学都想看,每个人都要用最快的速度看完,这就难免有些走马观花。看完小说只觉得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很了不起,不怕磨难。也许是在给我们上课时,保尔·柯察金的精神也影响到了陈老师。陈老师就像保尔·柯察金一样,有着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执着的追求,他的这些品质及对教学的满腔热情,为他日后成为全国优秀教师奠定了基础。
在陈老师的帮助下,我们能读到一些课外书了。评水浒、批宋江时,他找来整套的《水浒传》让我们读。我们的语文基础不断夯实,视野不断开阔,知识不断丰富。
印象最深的是,他在班上办起了图书角,让我们读到了许多没有读过的书,他还分门别类编辑名言名句,并油印好发给我们,让我们背诵。
转瞬间到了1978年上半年,我们成为即将毕业的高中生了。陈老师已在冬天北风呼呼啸、夏天蚊虫嗡嗡叫、晴天灰尘满天舞、雨天用盆接水漏的新池中学教了我们四年。这四年里陈老师有时是严厉苛刻的父亲,有时是有爱心有毅力的兄长。这年四月的一天,陈老师双手又托着厚厚的一叠飘着浓浓油墨味的纸张走进教室,叫学习委员和语文课代表发到每个同学的手中。这篇油印的文章是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当时油印机的操作一般是两人,如果没有助手帮忙,一个人操作速度就要慢许多,工作量也几乎多了一倍。我们知道,陈老师为了我们能背诵《科学的春天》这篇文章,肯定又是不辞辛苦加班到第二天凌晨。我们拿到文章后,陈老师说:“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你们要背下来,到时候我要检查的。这节课给你们自由读。”第三天,他利用早读课,检查我们背诵的情况,他要求我们接龙背,全班同学精神高度集中都顺利完成了任务。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发射升空的新闻在电视上一播,我的脑海里马上浮现了陈老师要求我们背《科学的春天》的场景……到2012年6月,电视里播出蛟龙号下潜的新闻时,陈老师要我们背书的画面再次重现。“嫦娥奔月,龙宫探宝,《封神演义》上的许多幻想,通过科学大都变成了现实。”这些当年同学们背书的声音和情景,还有陈老师鼓励同学们的话:“只要你们足够努力,将来的某一领域,必将有你们一席之地。”这些画面,永生难忘。
当年只道很寻常,待到懂时已沧桑。成年后,为稻粱谋,一直碌碌无为,在岁月流逝中,每当回眸学生时代,陈老师要我们背书的情景总是心绪难平,这时心底总有个声音在对自己说:遇此良师,真乃三生有幸。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