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无声枷锁,人工耳蜗传递爱的声音

3月4日 16时 阅读 29830

你知道吗?

我国每15个人里

就有1人听力受损

3月3日是第26个全国爱耳日

今年的主题是“健康聆听,无碍沟通”

图片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让我们

一起来了解

耳朵的“终极外挂”

人工耳蜗

让重度耳聋患者

重新听见世界的声音

图片

人工耳蜗vs助听器

图片

人工耳蜗是一种“仿生耳朵”,专为重度或极重度耳聋人群设计。它不像普通助听器那样放大声音,而是直接绕过受损的耳蜗毛细胞,用电流刺激听神经,让大脑“听懂”声音


它其实是这么帮到我们的

图片

想象一下,人工耳蜗就像一位“声音翻译官”

图片


听声音:体外的小麦克风像小耳朵,捕捉周围声音。


解码声音:言语处理器(挂在耳后的小设备)将声音变成数字密码。


传递信号:磁铁线圈将密码无线传给头皮下的植入体。


刺激神经:植入体的电极像“小触手”,精准刺激耳蜗内的听神经,信号直达大脑。


这些朋友更适合人工耳蜗

以下人群可能受益:


婴幼儿:先天性耳聋,1岁左右植入最佳,避免错过语言发育黄金期。


成年人:突发性耳聋或药物致聋,助听器无效者。


老年人:老年性耳聋严重影响生活。


人工耳蜗手术需要开颅吗?

这是很多患者及家属关心的问题,这点大家可以放心,不需要!

手术在耳后开一个约3-4厘米的小切口,将硬币大小的植入体固定在颅骨表面,电极通过微创技术放入耳蜗内。全程约1-2小时,无须开颅,风险极低。


听见≠听懂,这些要注意

手术后1个月“开机”,患者会第一次听到电流声、风声等陌生声音。这就像婴儿学听,需要长期训练:

图片


调机:每月调试参数,让声音更清晰。


语言训练:儿童需通过儿歌、对话重建语言能力;成人需适应“电子声”。


人工耳蜗几大误区

误区一

“丢了体外机就要重新手术!”

并不是!只需重新配体外机,无须二次手术。

误区二

“人工耳蜗能用一辈子!”

分情况!体外机寿命约5-10年,植入体可终身使用。

误区三

“戴上立刻能说话!”

别着急!语言康复需1-3年,耐心是关键。


护耳小贴士

保护听力,从日常做起:

图片


避免长时间戴耳机(音量≤60%,时长≤1小时)


新生儿及时做听力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关爱听障人群,传递包容与理解。

图片


图片

科普专家

图片

(来源: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编辑:毕典夫

责编:曹玉婷

审核:许钦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