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许多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的“网瘾老人”话题中认领起“同款爸妈”:有的沉迷“赚金币”,上网8小时赚回2元钱;有的茶饭不思,刷短视频、看微短剧、听小说直至深夜;还有的不信儿女信主播,跟风下单各种劣质保健品……在良莠不齐的电子信息“围猎”下,老年人“触网”背后既有精彩也有陷阱。(据2月25日《扬子晚报》)
当我们为一部分老年人未迈过“数字鸿沟”,未能很好享受数字时代方便快捷,呼吁慢一拍、等一等老年人的时候,另一端沉迷于互联网的老人群体更值得全社会关注。如何从网络世界里把他们拯救出来,也注定是一个多维度方面的课题。
智能手机的普及,如今人们上网的门槛越来越低,这对老年人畅游网络海洋提供了支撑。随着移动支付的越发快捷,针对老年群体的“豪门”“闪婚”“保姆”类微短剧的暴增,网络社交媒体的发达,让不少老年人沉湎于网络空间中不能自拔,对网络的依赖几近于病态。
是耶?非耶?互联网嵌入老年人的生活,丰富了他们晚年生活,无疑这是具有正面价值的。然而,他们一些人却心甘情愿成为被互联网所俘获的群体。“老爸”“老妈”成为“宅男”“宅女”,整天足不出户在线“种树”、刷屏“赚金币”,起早贪黑忙着在短视频中找回属于自己的“乐趣光阴”……手机不撒手似乎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画像。
一部小小的智能手机让老年人的生活顿时斑斓起来,但老年人长期沉湎于屏幕头,会导致视力的退化,固定的姿势也会让他们的生理调节机能衰退。当然,每一个人都有享受互联网红利的权益,老年人也概莫能外,因此鼓励他们断网、脱网并不现实。要让老年人网络世界能自由呼吸,收放自如,必须具备共情能力,树立“共治思维”——
从家庭伦理层面看,老年人上网成瘾是情感因素的缺位,这就需要儿女要常回家看看,多陪伴一下年迈的父母,避免他们陷入情感的寂寞而对依赖网络无法转身。儿女要从自身做起,不要做低头族,并和父母约法三章,鼓励父母多走到灿烂的阳光下融入到现实的生活中,这是其一。
其次,政府和社会也需要同向发力,紧密围绕老年人群体的需求,拓展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充实老年人的“线下生活”,吸引他们从家里走出来。
第三,在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避免老年人网络成瘾是一件非常现实的事情。特别是平台应对面向老年群体的健康类信息加强审核,持续优化算法设定,不过度向老年人推送同一类型内容,以保护老年用户的利益。
进入数字时代,帮助助老年人迈过“数字鸿沟”是我们的一份责任,而帮助老年人摆脱“网络成瘾”,更是我们的担当与使命,只有多方发力、群管群控,我们才能让“老爸老妈”享受数字生活美妙,感受网络的诗意和远方!
(樊树林)
编辑:方旬瑜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