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九江 | (散文苑)琵琶一曲唱千秋

3月2日 08时 阅读 31513

琵琶一曲唱千秋

■ 沈明明

九江浔阳江头,本无琵琶亭,就像境内多山,却无一处唤作南山。因为《琵琶行》,后来便真有了琵琶亭;因为诗句“悠然见南山”,便真有了不止一处的“南山”。

毫不夸张地说,古称柴桑、浔阳、江州的九江,是以诗文奠基砌墙而横空出世的。进到这座城,信手指处,便能牵出一束历史幽情或一段难忘故事。漫步于斯,处处都能感触到历史的声息和文化的律动。

公元815年,被贬司马放逐九江的京官白居易来了,心情抑郁而烦闷。环顾四周,沮丧之至,“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这位以“乐天”自居,却情绪低落的诗人,是在令人窒息的场景中开始《琵琶行》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深秋、枯叶、冷风、昏月、离别,一连串冷色符号的碎片拼接在一起,已经烘托出即将出场故事的基本色调。

接下来的故事,几乎没有故事情节,过程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湓水湾避风港里,官人邂逅琵琶女,一回生一回熟,一见如故,几人围坐一起弹琴喝酒诉说家长里短……这样的故事情节相当于今天几人临时搭伙卡拉OK唱歌宵夜完事各回各家。

如是,则这个故事并不是故事。用八十八行“六百一十六言”来叙述这个故事,太过小题大做,浪费纸墨。

是什么让这个“故事”在诗人笔下蝶化成故事,且成千秋传唱的故事?

从上年秋天登陆浔阳码头到这年秋天,整整一年,诗人兼音乐艺术家的白司马“终岁不闻丝竹声”,这相当于爱吃肉的一整年没吃上红烧肉了。“犹抱琵琶半遮面”含羞登场的琵琶女,给诗人带来的自然是无限的精神渴望。娴熟的演奏艺技,弹拢捻抹挑,快慢抑扬顿,“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摄人魂魄的旋律乐章,带人走进忘我的崭新心灵时空。“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声中,烦闷嘈杂的心终于安静下来了。

音乐,如久旱甘霖给了诗人极大的精神慰藉和心灵抚摸,至少在这个月夜音乐现场。“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一曲琵琶,给浑浑噩噩“卧病浔阳”的诗人,悄然打开了一扇通向光明和希望的心灵天窗。

不能不说,这个故事开始感人。

当然,这还只是故事的一个片段。

“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一开始,敏感的诗人就十分疑惑,在这远离京城的荒蛮偏僻江州,何来十分耳熟的“京都声”?寻觅“知音”的冲动,激发起诗人对琵琶女人生履历的强烈好奇。在这位同操京都口音的官人面前,琵琶女不再琵琶遮面,而开始敞开诉说心扉——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比起琵琶曲带来的感动,这段诉说,让日夜思归、遥念京都的诗人在异域他乡遭遇到极大精神共振。琵琶女,少时学艺有成,红遍京都,王公子弟,追星若鹜,锦衣玉食,不在话下。及至高光渐黯,年长色衰,下嫁商贩,背井离乡,只为生计,辗转漂泊……诗人白居易呢,才华横溢,年少得志,十几岁已经声名远播,深受皇室宠爱,曾被礼请进宫,陪太子读书,及至步入官场,平步青云,前程一片锦绣。恰是因为能“零距离”接近皇帝,且喜欢品头论足,进言太多,以至官员但凡倒霉,均料定是他在皇帝面前告状使坏。一来二去,他渐成众矢之的,遭遇众口围殴,皇帝没招,将他安了个“越级言事”的罪名,下放江州。谪居江州,免去朝服,身着青衫,面上无灾无祸,内心却纠结不堪。在这人生低谷处,邂逅履历相近的琵琶女,心中自然翻江倒海,波浪汹涌,因而自问自答:“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同病最能相怜,同路最易相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原本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今,人生经历跌宕起伏的琵琶女,无意中点醒了曾是京官的江州司马,原来,波峰浪谷、沉浮莫测皆是人生应有之义,庙堂与江湖之间并无鸿沟,原本是可以来回穿梭的。

是的,在琵琶女身上,在琵琶声中,白司马获得了一次重新自我审视、自我反省的绝好机会。

因为这次机缘,白司马开始走出低迷,开始自我救赎,开始用拥抱春天的姿态去收获新的艺术人生。几个月后的“四月初九”庐山游春,他口沾四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看得出,情绪十分亢奋,字里行间,洋溢着令人迷醉的春天气息,尽扫去年秋天江寒月冷的浓重阴霾。接下来,他在南湖建置浸月亭,在庐山建造读书草堂,他在大写一个新的春天。他不再祈盼早日右迁还朝,且许下誓言:“待予异日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九江庐山),以成就我平生之志。”并表示绝不食言:“清泉白石,实闻此言”!

纵览白居易一生,三年半九江岁月的人生低谷,恰好是他艺术人生最为高光的时刻。他蛰居九江创作的近百篇诗文,完美地代表了他一生的最高艺术成就。这些诗文证明了白居易就是白居易。

当然,九江也因为他而收获了一笔巨大的精神遗产。一首《琵琶行》由九江唱出,唱响祖国神州大地,回声荡漾,穿越时空,千古不朽。耸立在九江江岸的那座琵琶亭,的确是最美长江岸线的一道风景,却又远远超出普通风景的意味,因为,她似乎正在咏叹少年白居易所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向死而生的人生哲理,当然,她挺拔俊朗身躯,更彰显出重重落笔书写在九江大地上的中国文化自信。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