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话“义门”
(九江日报记者 连国秀 摄)
□ 刘为珍
“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这是宋太宗赵光义题赐“天下第一家”匾额之后,为义门陈氏再赐的楹联。意思是说义门陈氏聚族而居长达五百年之久,人丁兴旺多达三千口之众。
据考证,义门陈氏从聚族而居,至析烟分爨时人丁数目多达3900余口。聚族而居的时间究竟多长?义门陈氏析烟不久,在宋嘉祐七年(1062年),由苏东坡作序的《义门陈氏奉敕析烟迁徙谱》,也就是别称的“金字谱”,主修陈知柏的一副对联就界定得非常准确:“原遵先祖训十三世同居肇自开元辛酉;今承天子三百庄分爨始于嘉祐壬寅。”
这副对联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义门陈氏聚族而居,起于唐开元辛酉,即开元九年(721年);析烟分爨始于宋嘉祐壬寅,即嘉祐七年(1062年)。也就是说,从唐开元九年聚居,到宋嘉祐七年分爨,历经十三世长达341年。作为《金字谱》主修,所确指的年代,应该是真实可信的。尽管聚居时间较御联上的数据短了一个多世纪,但是一个家族聚居时间之长、人口之众,不仅在当时是天下第一,就是在人类文明史上也应推为举世无双。
这一独无仅有的“义门陈氏”聚居发祥地坐落何方呢?既有“常乐里之说”,即肇基祖伯宣公从圣治峰“捐宅建庙”,直接迁到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也有“齐聚里之说”,即先迁至德化县白鹤乡齐聚里,即今柴桑区狮子街道牌楼村,再迁德安县太平乡;还有“金城乡之说”,即迁到瑞昌县金城乡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甄别史料,考证文物,佐以地名称谓等,“齐聚里之说”最具说服力,即江州义门陈氏聚族而居的发祥地,就坐落在庐山西麓的柴桑区狮子街道牌楼村。
先检索方志所载的义门遗址,《德化县志》:“义门遗址,在县西北六十里,汉太丘陈寔二十九世伯宣隐居庐山,今江州太平宫,后迁义门,因兵燹立铺于其上,故义门铺。唐开元十九年(731年),定居于德化县甘泉乡齐集里。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敕建义门坊,曰:‘义门陈氏遗址’,门曰:‘敦睦’。”
方志所载的甘泉乡齐集里,也就是现在的九江市柴桑区狮子街道牌楼村。该村位于株岭山北麓,泉水溪畔。高良山余脉逶迤,东西起伏,在余脉尽处,派生一道山梁,两座冈岭拱卫左右。一条溪流匝冈环绕,潺潺东去。东首又突起一座山峰,因“环山面日”名称太阳山。每至霜秋,层林尽染,漫山红透。登上株岭,举目北眺,香枫正艳,漫山醉色,一峰两冈就像是一只振翅欲飞的丹凤凰,故称“丹凤朝阳地”,江州义门陈氏就聚居在这山抱水匝深处。
大凡名人逸事,都会衍生几分传奇,义门陈氏肇基祖伯宣公迁居至此,无论是稗官野史,还是方志家乘,都带有神奇色彩。明《圣治峰记》就曾有这样记载:“匡庐擅诸岳之胜,圣治峰又擅匡庐之胜……而宜都王叔明之九世孙陈伯宣自闽来胥宇焉。伯宣隐居圣峰之阳注司马迁《史记》行世,拜著作佐郎。唐开元十九年(713年)三月初六日正午时,有一神人戴七星冠,着道士衣,骑丹凤,自空中来。揖伯宣公请曰:‘吾受上帝命,职司采访。五百年当服生灵。欲得此地作道场,汝逊余?’伯宣公曰:‘余居此地久矣,乐此。’神曰:‘吾择百代富踹之地,去道场之南廿里艾草坪南,丹凤舞拜,鸦集成群,是谓上吉,雅宜公祀此地可乎?’公未及应。神又曰:‘吾飞一锡杖于彼处迁汝居,而作丙向寅门,则汝后丙炽而昌,世世无敌。且刺汝为地主,建立祠堂,额设祭田二十二亩,春秋四食享同休。’公再拜曰:‘师,天人也,当俯首听命,愿师无诳。’遂捐圣治峰太平宫之居,命旺迁徙于杖迁之坪,即今‘义门陈氏遗址’也。”
上文依托唐玄宗开元年间修建庐山使者庙之说,把陈氏捐宅迁徙时间的开元十九年(713年),比陈知柏联文所录的开元辛酉(703年)年挪后了十年。但并不矛盾,或者联文所指的时间也算上了肇基祖伯宣公在圣治峰注《史记》的那段时间。
这一史实在伯宣公亲撰的《陈氏宗谱序》也得到印证:“尝考我陈氏宗谱,自春秋时,二十一世衍祖,隐居阳武户牖,衍系成图,传于后裔。后传九世至汉丞相平祖,始遗绪其家,故谥世家献族。迨至予与马聪友善,移居南康,悦庐山圣治峰,注《史记》。仿第三十世平祖遗宗绪敬,涤虑洗心,焚香祷庙,接录吾祖宗一脉之真传。”
可见,肇基祖陈伯宣确实在圣治峰注《史记》,且对三十世祖陈平尤为敬重。陈平,汉代开国勋臣,位至丞相。先是帮助刘邦打下大汉江山,又从吕党手中夺回刘氏天下。在陈氏先祖中,确实干出了一番大事业。陈平好黄老之术,而陈伯宣也“涤虑洗心,焚香祷庙,接录吾祖宗一脉之真传”。因此,开元年间“捐宅建庙”,并非空穴来风。
然而,人们常以宋咸平五年(1002年)胡旦所撰的《义门记》为据,否认了江州义门陈氏肇基于“齐聚里说”。胡记云:“按《陈氏家谱》陈宜都王叔明之后五世孙兼,唐元宗时举进士,为右补阙。生京,进士及第,官给事,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无子,以从子褒为嗣,官至盐官令。生瓘,为高安县丞。其孙伯宣,隐居庐山,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诏征不起,就拜著作佐郎。孙旺徙居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自是而家益昌,族益盛矣。”
胡旦,北宋真宗时以尚书兵部郎掌制诰持史笔,因遣词不当,贬谪岭外。这是他赦免东归路过浔阳时,“登庐阜,因访名家,得诣陈氏”所撰之作。从史料价值来说,胡记传到现在已历千年,弥足珍贵。但记中所叙之事,曾被后人质疑。
明桑乔在《庐山纪事》中,就认为胡记上记录陈伯宣在庐山注《史记》的时间与史实不符:“然《陈氏家谱》‘陈宜都王五世孙兼,唐玄宗时仕为秘书少监,兼子京,德宗时也仕为秘书少监。京无子,以族子褒为子。褒子瓘,瓘之孙避仇徙居仙游而生伯宣。’计其生,当在敬、穆之间,去建庙时远甚,乌有所谓捐宅者哉!”
桑乔是顺着《陈氏家谱》的世系来推算,如按胡旦所述,陈宜都王五世孙兼,唐玄宗时举进士,后历世有京、褒、瓘,伯宣为瓘之孙,传至伯宣公已历六代,按15年为一代也有百年,陈兼是唐玄宗时进士,那么六代后的陈宣伯,就到了唐穆宗前后。如所记属实,陈伯宣在庐山注《史记》时,与唐玄宗敕建庐山使者庙相距百年了,哪有所谓的“捐宅建庙”之说呢?
前已引述义门陈氏聚族而居的时间:“起于唐开元辛酉即开元九年(721年)”,可见,胡旦所按的《陈氏家谱》,与肇基祖伯宣公作序的家谱以及陈知柏主修的《金字谱》所记之事大相径庭。既然胡旦所述之事基础不实,所谓肇基祖宣伯公捐宅建庙直接迁居德安县太平乡的“常乐里之说”,也就难以为据了。
明劳堪在《重建太平宫义门祀记》中,则肯定了始迁地“齐聚里之说”:“而宜都王叔明之九世孙陈伯宣,自闽来胥守焉。注司马迁《史记》以行世,拜著作佐郎。后孙旺,迁德安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自是而家益昌,族益盛,孝谨不哀。门闾端肃如公府,敕封事迹,谱帙昭然。而始居之圣治峰肖伯宣像而祠焉,不忘其初也。迨分庄散处而始知先分居化邑株岭之麓,即今旧义门铺也。”《祠记》所载的“化邑株岭之麓”,就是柴桑区狮子街道牌楼村。
《伯宣公墓碑原记》也载明:“伯宣,乃我义门肇基祖也。公仕唐,官翰林。不乐荣进,遂隐居不出。力学笃行,以文自娱。著述擅名于世,召征不起。安葬金城乡北岭(瑞昌流庄乡北岭村)。君孙迁于艾草坪,即今义门铺,又迁德安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
相关文献也存录了历世对“义门遗址”旌表的记载,义门遗址所在地,冠以“牌楼”就是源于旌表所建的牌楼而得名,历世陈氏子孙也常将出身于牌楼“旌门”引以为荣。明代柴桑籍吏部郎中文德翼在《江州义门陈氏族谱序》中就存录了相关记载:“古今称义门者,不过数十家,而吾江州义门陈氏为最著。曾见宋元以来 ,吾乡所遗碑碣,凡属陈氏子孙题撰者,不称官爵,类曰旌门陈某,以旌门优于官爵也。”意思是说在义门陈遗址出土的碑碣,只要是陈姓后人落款,均不称各自官爵,只冠以“旌门”陈某,把出身于“旌门”比所任官爵更为荣光。
该谱序还对唐朝以及五代之后的“旌门”标志性的构筑规模作了详细记载:“……前列屏树,乌头正门,阀阅一丈二尺。乌头二柱端,曾以瓦桶筑双阙一丈。在乌头之南,三丈七尺,夹树槐柳,十有五步。五代而后,此式无之,惟量地之宜,高其门外,门安绰楔,左右建台,高一丈二尺,广狭方正称焉,圬以白而赤其四角而已。陈氏故里故居今具在也……”。
当然,在分迁地德安县的太平乡常乐里也授予过旌表。在明代,德化、德安两县之义门还引发过“旌表授予之争”。史载: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巡按江西监察御史萧端、九江知府钟卿、同知罗朝阳、通判杜学诗、推官潘季驯,德化县知县蒋钦、主簿欧阳潮、典史金岳等省、府、县官员联名签署的《义门遗迹碑》,对始迁地和分迁地“旌表”授予就作出如下定夺:“……义门既系始居之地,又山与铺俱以此得名,想其当时同居亦已著矣。其地亦应表扬,照前批竖坊立门。该府再行德安县查访常乐里遗址别加表识。”
由此可见,三级官员一致偏重于对始居地齐集里的旌表,并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敕建义门坊门曰:“义门陈氏遗址”;坊曰:“敦睦”。而对分迁地常乐里则仅“立碑表识”,做个标记而已。
一千余年过去了,旌门牌楼,早已成为历史。如今,走进山抱水匝、村落俨然的牌楼村,只有那伯宣井、议事厅、义门铺、义门山等与“义门”相关联的称谓与掌故仍在见证与守望着“义门陈氏”昔日的荣耀与辉煌!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