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九江丨浔阳楼上美如画

2月7日 11时 浔阳晚报 阅读 31802

浔阳楼上美如画

□ 刘守志

  宽敞、大气、坚实、阶梯式的长江堤坝上:有漫步的、有旅游的、有拍照的,还有在打乒乓球的,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江水清澈,一碧万顷的长江里:有冬泳的、有垂钓的,一艘艘南来北往的现代化船只,溅起雪白色水花,宛如移步到宋时的浪里白条张顺在江水中扎着猛子,劈波斩浪地前行。

  冬日里的长江,景致如诗如画,长江真是太美了。

  走进浔阳楼,上二楼,在江州剧场,听过评书人讲宋江在浔阳楼里,吃罢江州水中的鱼,喝罢浔阳酒店里面大碗酒之后,呤诗的豪放和自负,后来题诗却惹来了官司,最后被逼上梁山的过往。看过魔术师,表演一根绳子变两根,两根变一根,断的变拢成一根,没有半点拼接的痕迹;一手变铜钱,一个变两,又变三,三又变两,两又变到无;纸袋装酒,魔幻成一个空纸袋的奇妙。还欣赏了书法家现场挥毫泼墨,“鸿运当头”四个大字的遒劲有力,闻着书法的翰墨飘香,游客纷纷与书法家合影留念的雅致场景,令人流连忘返。

  我刚刚从浔阳楼二楼的江州剧场里面出来,便听到有位在江边游览的年轻人讲,昨天他看到三头江豚在水中嬉戏,一个个探出头来晒太阳,憨态十足,萌萌可爱,引来不少游客观光,拍照留念,就在那艘写着“长江——公安”四个蓝色大字的轮船附近出沉。

  长江里的水清了、绿了,生态环境好了,水中珍稀动物就有栖息生存之所。我一边听年轻人讲着江豚的故事,一边看向江面上,一前一后两个水涡在跳跃,时不时的冒个泡出来,那不是海豚。年轻人讲,那是一位72岁老人在冬泳,已经游得很远;还有一位老人吸踏着一双拖鞋,脱掉一身白色的连体睡袍,只穿着裤头,戴着泳帽、泳镜,刚刚下去了,也在冬泳。

  就在刚才,我就问过大爷:“您多大,有60吗?”

  他说:“他61岁。”

  老人还说:“一起下去吗?”

  我说:“不敢,我可是只山中长大的娃。上树捣鸟窝可以,下水摸鱼可不行。”

  只是在小的时候,跟着屋下一位老叔,去老屋门口大塘里扑腾过几回,呛了一肚子的水,学了一点点毛皮,后来就一直没有再下过水。这长江波涛汹涌,碧波荡漾,深不见底,又望不到尽头,看着心里都发怵。

  老人笑了笑,脱下了白色的外套,只剩下一条裤头,一双拖鞋。他先在江边浅水中,运动着手和脚,然后一个猛子,像《水浒》中的浪里白条张顺一样,扎进了江中,朝着先前下去的老人那边游了过去。只不过跟张顺不同的是,张顺是为了生存下去,才成为浪里白条,而这两位老人,却是为了锻炼成更好的身体,去更幸福地生活,才去浪里白条。

  前面写的两个不断冒泡的水涡,就是他们俩。旁边有个人看看我,又看看在水中游的这位老人,等老人下去了,他就对着我说:“前面那位老人都72岁了,这位老人两道眉毛都全白了,还61岁吗?”

  这是不相信的成分很重。我说,不管老人年纪多大,两位老人身体都是杠杠的,反正我是不敢下去,我得好好向他们学习。再说,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把自己真实的年龄,说给他不熟悉的人听,这是人家自由,也无可厚非。

  年轻人还讲,有何不敢的。昨天他就下去了,冬天里的阳光很暖,江水中的温度大概12℃左右,不冷。

  我说不管温度多少度,反正我是不敢下去。生长在山里,还是没有生长在江边的人好,大风大浪的都见过。

  在浔阳楼四楼,站高望远,我心潮澎湃,怀着激动的心境俯瞰过美如画的长江;此时,站在长江边上,又仰望着雕梁画栋的浔阳楼。思绪一转就移步到,做过宋时文笔吏的宋江时间段,他应该不会想到江州一座寻常浔阳酒店,因他喝酒题诗而闻名于世,竟会跨越千年,耸立在江边,供世人观光、传承。

  到底是浔阳楼造就了宋江,还是宋江的笔墨诗文浸润了浔阳楼的历史文化,这就不得而知。

  我想应该是当今最美好的新时代,国泰民安,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幸福,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悠久璀璨的长江文化成就了如今繁华盛世的浔阳楼。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吴雪倩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