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钢
德安县城西五十华里有一自然村落名叫石门陈,住着六十余户人家。十余棵千年古树就像巨人一样撑起一片天地,巍然矗立在村前一口方塘两边自然成林。每棵树三个大人牵手恐难合围,是村上一道美丽风景线,前两年已被省林业厅挂牌保护,并投资修路、美化装扮景点,引来无数游人前来参观旅游,给宁静山村带来些许喧嚣。我诗题《石门陈古树群》:“爪根似栈向方塘,树洞如房藏角羊。群木同村千载古,四樟共蔸满天苍。石门应是穹宫有,景色何来尘世扬。文化底蕴迷乱眼,犹怜十棵绿芬芳。”
村上有两处古门残垣引人注目,门头“义门流芳”“书香世家”字样保留完好,门墙呈扇形向两边张开,高傲、大度,其派头与邻屋群落有明显不同。跨过门槛见多处残垣断壁,留下半栋破旧房屋,大气场依旧可见一斑,石板天井、斜坡青瓦、雕花木梁,从迹象看,应是大富人家或书香门第,从墙砖大小和陈旧程度推测最少在清朝以前,然而,不知何时村子利用残屋在此建起了祠堂。
(九江日报记者 连国秀/摄)
中间相隔一堆房屋,略偏西头又现一栋类似的古门和半残房屋,也同样建起了祠堂。据当地人说,以前从外地也来一姓陈的落户本村,因出自不同分庄形成两支宗脉,于是,就有了两个祠堂同在一个村子里的现象,从墙贴捐款名单上看两宗脉辈分发展还不平衡,相差了两三代人。
山脚向东约半里路处有一简易寺庙,庙门写着“使君寺”三个字。庙前一块碑文介绍,唐朝时期曾任江州刺史李渤巡视到此,看到此地山清水秀,偏僻幽静,犹如世外桃源,就在此设书院,历经百余年,为朝廷培养出不少进士、秀才,后因战乱而败,为纪念李渤,后人将此处原名为岷山改为使君山,并在原书院基地建起祠庙,即现在的使君寺。
石门陈古树、古屋、古寺与李渤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文化底蕴浑厚,我有诗题《磨溪石门陈》:“使君山下古遗风,熏得陈庄画意浓。千载苍樟群聚北,一方禅庙独藏东。曾经李渤开书院,犹觉吟声响碧空。今伴同仁来打卡,满村文墨助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