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浓郁之地数餐桌。”新春佳节,没有什么比和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顿最具仪式感的团圆饭更重要。
无鱼不成宴。襟江傍湖的九江素来被称为鱼米之乡,九江人爱吃鱼更会吃鱼,春节的餐桌上更是少不了鱼。
白浇雄鱼头是浔阳菜“十大名菜”之一,也是江西“十大赣菜”之一。相传1363年,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中不分胜负,战争持续很久。在军队粮草供应不足,士兵忍饥受冻的情况下,朱元璋号令士兵到湖中捕鱼充饥。由于缺少调料,士兵将捕来的整条大胖头鱼放在行军锅中煮熟后,就把仅有的腌菜、酱油、盐、干辣椒等拌和在一起,倒在煮好的鱼上,吃后朱元璋的部队恢复了元气,士气大振,一举打败了陈友谅。此后,为了提高菜品的美味度,历代厨师在“浇料”上进行不断探索,以辣为媒,将鱼的味道发挥到极致,辣味中还能品出鱼头本身的鲜嫩。“白浇雄鱼头是九江的名菜,更是家乡的味道,所以我们点了一道肉鲜味美的白浇雄鱼头。”正在地鱼坊和家人吃团圆饭的魏先生说。
“鲜嫩的鱼头熬出浓白的鱼汤,夹起吸收了汤汁精华而口感软嫩且不失韧性的豆参,一口下去,简直可以鲜掉眉毛。”回都昌娘家探亲的陈女士说:“这次回家吃团圆饭,妈妈刚把豆参煮鱼头端上桌,我就狂‘炫’了3碗,吃到了年味,吃到了爱。”据说,都昌豆参最初叫“豆葱”,后来更名为“豆参”是和朱元璋有关。相传康郎山一战后,朱元璋退到鄱阳湖畔的黄陂村,老百姓用胖鱼头煮了一大锅“豆葱”给他吃。吃后,朱元璋大呼过瘾,直说好吃。朱元璋看着形如海参的“豆葱”,说这是人间美味,是和人参一样好的佳肴。从此,“都昌豆参”就传播开了,朱元璋喜欢的“豆参煮鱼头”也成了美名远播的佳肴。
一桌鱼肴鲜,满满团圆情。在九江,鱼不仅仅代表“年年有余”,更是血脉相连的情感暗语,它用鲜美传递温情。
(九江日报记者 陈芳)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方旬瑜
责编:钟千惠
审核:吴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