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永修丫丫戏传承人代昌兰老师在永修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非遗展陈室接受小记者李思颖、刘策铭、魏立洋、邹荀尧的采访。
永修丫丫戏是该县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吴城镇,脱胎于明末赣北板凳戏,距今有370多年的历史。
在母亲黄德梅的熏陶下,代老师1977年加入永修县白槎龙光丫丫戏剧团,至今从艺48年。她一脸自豪地介绍,老祖宗传下来的丫丫戏“规矩”,都在规规矩矩传承。比如:欢天喜地迎众锣、演员预备登台锣,开幕挂上封宝剑镇台压邪,保四方平安;落幕包公压台亮相,一正压百邪。
谈及丫丫戏的特点,代昌兰老师着重强调“丑角为大”,这是致敬戏曲艺术祖师爷唐玄宗李隆基。她告诉小记者们:唐玄宗在位期间,创建了梨园,经常上戏台一显身手,为了取悦杨贵妃,他偏爱扮演丑角。皇帝的身份不想被观众发现,他就在脸上挂一白色玉片遮挡面部。由唐玄宗“原创”的丑角脸谱的历史有1300多年。
采访过程中,代昌兰老师还和爱徒汪仙娥、赵三木一起,给小记者表演了《打底功夫》等新编的丫丫戏选段。
目前,代昌兰整理出《鹰鸽记》等多部传统丫丫戏,担任永修县3个丫丫戏团的传教老师,学生中有市级、县级非遗传承人多名,活跃在舞台上的演员有40多岁的后起之秀,上台演出的演员最小年龄只有10岁。
(浔阳晚报记者 聂林/文 周珉/摄)
编辑:方旬瑜
责编:钟千惠
审核:许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