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山的
□ 施元华
少年时代就听说过岷山这个地方,但真正对岷山有些深层了解,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
1994年3月,时在原九江县党史办工作的刘为珍先生送来两本资料汇编书籍,并嘱我写一篇反映岷山根据地的红色故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有关岷山革命斗争的史料。在温暖而明媚的春光中,我满怀崇敬之情,于细心阅读中了解到先辈们奋斗事迹,不时被感动得眼睛湿润,极力勉励自己,一定要认真完成这个任务,以表达对革命前辈的纪念。在此,我从一则短文中选择到写作材料——林修杰烈士的一段往事。
林修杰同志,出生于1901年,四川省南充市青居镇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赴苏联学习政治、军事理论,1926年从苏联回国参加北伐战争,期间与周恩来同志有过较多接触。不久,他因工作需要回到南昌,在江西省委任职。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又紧随其后,反动派大肆捕杀共产党人,九江党组织惨遭破坏,革命活动暂时转入地下。同年,为加强赣北党的力量,领导人民与敌人开展武装斗争,林修杰受省委派遣,担任中共赣北特委书记。在“秋收起义”影响下,他按照党的指示,于10月3日领导“星子暴动”,揭开了赣北武装斗争的序幕。第二天,他把参加暴动的队伍带到岷山,在山上金盘寺召集附近几个县党的领导人参加会议,决定在这里成立赣北游击队,以岷山作为根据地开展革命活动,进行游击战争,打击敌人。会议期间,当地的反动军阀和恶霸地主头子闻之此事,纠集500余人,进攻金盘寺,被林修杰等人带领的赤卫队打败,赤卫队跳出敌人包围圈,安全转移到德安彭山。
我从这些叙述中,挑出部分信息作为蓝本,用了十几个晚上写出一篇万字故事。林修杰沉着、机智、勇敢的品质,我想尽力在这篇故事中用他的言行表达出来。
虽然我当初比较满意这次写作——第一次刻画出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的形象,但文章刊出后,我还是感到有某些不足:文中林修杰的气势表现不够,或者说,没有从大的方面显出他的精神风貌。还有金盘寺,也只是我想象中的建筑,要是能亲见多好啊。
从此以后,我一直有个愿望:找机会登上岷山顶,到金盘寺去看看。并且还认为,金盘寺可能是建在岷山顶上吧。后来,虽有过两次机会到了,但都没有去成。一回是我送人到黄家岭村有事,找村庄大叔问到金盘寺。大叔指着西边的群山告诉我,金盘寺就顺着这条路,一直往上,路远又全是石头,很不好走,要穿方便爬山的轻松软底鞋才行,来回要几个小时。我虽跃跃欲试,但单枪匹马,连路线也不知道,遇到山中有岔路,恐会出错,只得放弃。还有一回是前年去岷山参加大型活动,到了金盘村,只是拜谒了“岷山烈士纪念塔”和“柴桑区烈士陵园”,因下午时间不够,最终没能成行。
2024年5月8日,我怀着无比虔诚的感情,与几位家人同道,又一次专门来到心心念念的岷山。这回我下定决心,无论多么难走,要多长时间,都要登上岷山的主峰——秦山,看看这一山跨三县(市、区)的山顶,以及周边秀丽的风光。而我心里,还多了个小小的愿望:去参观一下曾经写到的金盘寺。早年林修杰等人在这里点燃了岷山革命的烈火,这个地方是不平凡的。
初夏已至,处处蓬勃生机。大山空旷,鸟儿清脆的欢歌声此起彼伏,山鸣谷应。我们一共8人,最大的79岁,余下的为50至60多岁,从黄家岭村出发,徒步向西部方向的大山攀登,行走在高低不平的褐色石头小径上。山路峥嵘,时而陡峭如壁,时而险峻临壑,时而峰回路转。气喘吁吁中,欢快的涧水替我们鼓劲,偶尔撞见的花朵向我们招手,阵阵风儿为我们拂去额上汗珠,一路上,随处可见那些新长出的和之前被狂风暴雪折断的毛竹。在我眼里,这些数不清的坚韧挺拔而又青翠茁壮的竹子,即使有的只剩下半截,都显得那么刚强,多么像大革命时期的岷山红军游击队员和后来的赣北抗日游击大队的英雄们。
心中多了这份崇敬,脚下就更有力量。我还不时讲述有关岷山的往事,大家都听得很认真。终于在一个多小时的攀爬后,我们几人全部到达山顶。
秦山高峻,一峰独秀,巍然耸立,使人陡添豪壮之情。展望周围众山,都比秦山要低。但观秦山旁边西南诸峰,逶迤而去,绵绵不绝,在一些山头上,可见十几台高大的白色风力发电机,那些缓缓转动的长长叶片,仿佛在吟唱红色土地上的歌谣。
我之前写到和念想的金盘寺,原来不是建在秦山顶上,而是在距山顶大约百米左右的一处平坦之地,位于秦山的西北方向。我低头俯瞰,用手机拍了几张全景照片。金盘寺有一座正殿,大门口蹲着两只石狮,还有一尊石香炉;一座偏屋,大概是作厨房等用途。这两座建筑都为灰色小瓦覆盖。我把照片的画面扩大,果然在偏屋顶上看到烟囱,还在大殿门前稍远处地面看到一圆形图案,或许就是水井吧。据说这里的泉水,常年四季不断,清冽甘甜,涌入一形似盘子的池内,故名金盘。最让人称奇的是,我现在见到的金盘寺,与我多次想象中和曾写到的金盘寺竟有不少吻合。金盘寺周围,高高低低地散布着千山万壑,整个寺院掩映在浓郁的绿色之中。难怪林修杰同志在1927年10月,要把参加“星子暴动”的队伍带到这里来,山高林密的岷山,当年真是进行游击战争的好地方。
站在秦山顶上,极目四望,远处群峰如波涛起伏,涌向无垠的天地尽头,山下道路纵横交错,河流蜿蜒曲折,村庄楼房林立,田地清新如画,灿烂的阳光给大地镀上金黄。这一派崭新气象,正好可以用来告慰先烈们的英灵。
下山时,我想去金盘寺实地参观采风,亲身感受这里的环境,或许还有新的发现,以便获取更多素材,更好地加深印象。可这边通往金盘寺的山中路口,不知何故已被封往,不能过去。虽有些遗憾,但毕竟已登上秦山顶,还看到真实的金盘寺,藏在心中几十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在秦山上,我对林修杰同志更加钦佩,感觉比之前更了解他——具有独到的眼光,敏锐的判断,睿智的思想,为创建岷山根据地作出卓越贡献。该怎样形容林修杰同志呢?一时间,有许多想法如潮水般奔入胸口:功臣、先驱、楷模……选择其中某一个词语,应该都对,又似乎过于平淡——竟让我好久难以拿定主意。
2024年10月16日,当我从《悠见柴桑》书稿中第一次见到林修杰烈士的黑白照片时,不禁深深震撼了:林修杰同志,浓眉俊眼,面目清秀,头戴一顶礼帽,目光坚毅地注视前方。他既是一个英俊的后生,更是一位在白色恐怖中坚强不屈的共产党人。他为劳苦大众谋利益,坚定信仰,与强敌不懈奋斗,用铮铮铁骨表达了对党的忠诚。1927年12月,已调至鄱阳担任县委书记的林修杰同志,在从事革命工作时,不幸被敌人逮捕,面对酷刑毫不动摇,英勇牺牲,年仅27岁。
再一次接触林修杰烈士有关资料,令人心潮久久难平。我想用一个词来形容林修杰烈士的念头更强了。正在思索之际,外面传来一阵轰鸣声,由远而近。站在窗前顺声寻找,蔚蓝碧澄的空中,一架银灰色飞机自南向北飞来,巨大的机翼如翅膀伸开……这景象,不禁让我心中“咯噔”一下,思维深处的火花如闪电掠过。
我忽然想到5月份在秦山顶上所见所思,还想到30年前留下的那份遗憾,内心一下子明白过来:林修杰烈士,就是在1927年的血雨腥风中翱翔于岷山天空的鹰啊!
他是赣北岷山根据地创始人之一,如同雄鹰一般矫健疾飞,在天空划出流星般的血色弧线。以后,许多共产党人汇集到这里,前仆后继不停战斗,在岷山根据地坚持革命斗争12年:打击国民党反动派,两上阳新扩充红军主力部队,歼灭沙河街和南浔线周边的日本侵略者……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
在反压迫、反侵略的革命战争年代里,英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选择了岷山,与敌人浴血奋战,创造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光荣历史。而今,历史又让我们记住了红色岷山,记住了林修杰、沈建华、邬敦泽、刘为泗、辛忠荩、田文灼、喻照光、欧阳学端等英烈,记住了许许多多曾经在这方天空展翅翱翔过的雄鹰们。
(本版图片由九江日报记者 连国秀 摄)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许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