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九江丨瓷江·屏峰渡

2024-01-19 16:07 浔阳晚报 阅读 28677

□ 李学芳

热闹的起点在一个熟悉的地方,那就是被誉为“世界瓷都”的景德镇。

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浮梁县的一个小镇因生产质地优良的青白瓷被官方命名为景德镇。从那时起,一段波澜壮阔的陶瓷外运的历史已然拉开帷幕。

陶瓷属易碎品,景德镇又是多山的偏僻地。如果选择用陆路运输,那么颠簸的山路势必会造成大量的损坏。

幸运的是,景德镇有昌江。

昌江水流平缓,宽达数丈,两岸有几十个适宜停泊、装载的码头。昌江水流蜿蜒前行,一路奔流,在今天的鄱阳县汇流入湖,来往的客商就直接称此湖为鄱阳湖。坐在大大小小帆船上的客商就以鄱阳为圆心,在摇橹和风帆的作用下,汇聚而来,在挑选好自己中意的陶瓷后又奔向四方。曾经帆楫遮天的昌江联通起两座人口众多的县城,直到今天,鄱阳县的人口数仍位居江西省县城首位。

鄱阳县城仅仅是昌江的终点,却不是瓷器外运的终点。某种意义上说,鄱阳才是采买景德陶瓷的客商们栉风沐雨、演绎悲欢离合的起点。

陶瓷客商的实力并不均衡。有的只是小本经营,雇一两个伙计就成行;有的实力雄厚,拥有庞大的运输船队,伙计多达几十甚至过百;顶级客商则加持深厚的官方背景,船队甚至配备了精良的兵士护航。

越是实力雄厚的客商,陶瓷运输的路途就越远。

今天我们打开地图就会发现,景德陶瓷入江的线路只有一条:那就是从鄱阳县启航,沿着鄱阳湖水流经的方向,经都昌、湖口两县进入长江。在湖口石钟津口,景德陶瓷或逆流而上去湖广、四川,然后被运往西亚;或顺流而下去皖苏沪东渡日本、去浙闽粤经南海进入丝绸之路。日本著名陶瓷考古专家三上次男在《陶瓷之路》一书中就把“海上丝绸之路”称为“陶瓷之路”。

船只在湖里穿行,一日三餐必不能少。冬季行船时,如果遇到强劲北风或低温极寒天气,陶瓷客商们该如何应对呢?

一个名为屏峰的古津渡千百年来尽情展现了她的多情与温柔。

我与这个已经被遗忘了百年的村庄曾有过一面之缘。

无意间来到了舜德乡屏峰村的寺前湾,我被眼前这一汪平静的湖水所震撼。微风荡起的细浪旋转飘来,渔人傍晚撒网时抛出优美的弧线。湖水西面有不足百米宽的口子与鄱阳湖相连。湖水的北面是一道山梁,山梁下一片笔直的滩涂,石头砌成的台阶长达千米,这是可以避风、泊船的天然宝地。仔细体味屏峰的名字,我们推断出这应该与屏风、避风的意思紧密相连。湖水周边分布着余姓、徐姓、董姓及张姓等村庄。

如果你站在屏峰的最高峰——大巴头山俯瞰这汪湖水,就知道屏峰渡的周围被群山环绕。

是什么让这个小小的津渡成为陶瓷客商们心心念念的地方?答案是一样生活用品,就是来往船只行船时必不可少的东西——木炭,也叫柴炭。

曾几何时,屏峰盛产优质木炭。屏峰周边的群山中生长了大量优质木材,一到农闲时节,老百姓家家烧炭,炭窑炊烟绵延几十里,运输木炭的独轮车在山间小道上穿梭不停。

炭农根本不愁木炭的销路,屏峰渡口就是卖炭的好地方。

水上行船是不敢堆积大量柴火的。木结构的船只选择用木炭生火做饭、取暖照明,遇到连日阴雨,更是一刻也离不开木炭。历经老爷庙危险水域后的船只会选择在屏峰渡稍作休息,补充生活物资,享受一下屏峰的山珍湖味,往后就再也无法找到如此优质的木炭了。

据湖口县志(1990年版)记载,屏峰柴炭市场一直延续到1958年,因大跃进时大炼钢铁,树木已被砍光,无柴炭可出,又因常遭洪水冲洗,水土流失严重,才逐渐萧条,可谓盛景不再,繁华难觅。

屏峰渡口能延续近千年,仅仅一块炭头吸引不了精明的生意人。

屏峰山美水美人更美。

湖口特产中有高桥鸡一说,现在仍有屏峰农户散养该品种家禽;鲫鱼煮粉皮历来被看作是屏峰人款待贵客的保留饭食:粉皮滑嫩爽口,鲫鱼鲜甜可口,汤汁回味无穷;至于说飞斑走兔,公獐母麂更是山里人家特有的珍品。

来往船只频繁停靠盘活了一种手艺人的生计,屏峰渡对于维护船只的木工需求一直旺盛,屏峰木匠的手艺技能随之水涨船高。屏峰渡旁边的洪舍村有个叫余宏智的木匠,木工手艺高超,清同治年间到南京谋生。其子余庆鳌更是聪慧过人,有过目不忘本领,后成长为张之洞创办的汉阳兵工厂枪炮课课长,被授予陆军步兵少将衔,著名的“汉阳造”就是余庆鳌的杰作。

屏峰渡的对岸正是星子县城,湖两岸的人员往来极为便利,据当地老人所言,明、清两朝丰水期时,两地每天有固定的船只来往两地,枯水季节则有石板桥相通。两地百姓彼此熟悉,商业往来同时受益。

星子县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白鹿洞书院和金星砚声名远播。

优质的砚台是读书人的最爱。来屏峰渡停靠的客商不会错过这样的大好时机,连同景德镇瓷制的笔洗、笔架一起,金星砚获得借船出海的历史机遇。

屏峰与星子之间的婚姻见证了两地联通的历史。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年轻人经熟人介绍彼此相结连理。

1998年的特大洪水改变了屏峰。

沿湖的农田几乎被淹没一空。老百姓都搬离到较高地带且几个村庄集中居住。鄱阳湖一桥、二桥相继开通,屏峰人到星子县城再也不用走危机四伏的水路了。

如今星子县更名为庐山市。屏峰乡被撤并到舜德乡,屏峰又恢复到建制村。两地的贸易往来正式成为历史。

我还想补充一下屏峰渡从曾经的辉煌到逐渐消失的原因。

明代时期,郑和率领的海军超级舰队七下西洋,带去了无数的景德镇陶瓷。为了挑选到优质精美的瓷器,郑和曾亲自到烧制地考察,景德镇因为这个原因留下了许多关于三保的传奇故事。

徽商崛起后,古徽州的客商们发现,他们与浮梁、景德近在咫尺,翻座山就到了。与其走漫长而凶险的水路,还不如把山路挖平点,一两天就可以到达安庆府和徽州府了。陆上贸易加速了陶瓷的外运数量,此时呈现水运和陆路此消彼长的态势。一个被称为“瑶里”的古镇强势崛起。如果说屏峰渡是陶瓷客商们走水路必然停歇的地方,那瑶里则成为陆路客商最佳的中转点,我们可以从今天瑶里古镇的风貌里依稀窥见屏峰渡当年的繁盛。金星砚也被歙砚的光芒所掩盖,加上宣州纸张的大规模生产,徽州借助陶瓷贸易放射出历史最耀眼的光芒。

清代浙商如潮涌起,景德陶瓷直接从东面出海的出口也已贯通。经昌江起航的陶瓷客商颓势已现。再加上近代外敌入侵,水匪横行,屏峰渡终于合上了那本千帆云集的历史图册,只留下那竹制炭篓在风雨中伫立。

屏峰渡原本有一次重现辉煌的机会。

淮扬盐商一度把屏峰渡作为入赣销售的门户和中转站。九江口的崛起,使得曾经热络一时的屏峰渡又走进寂静。


编辑:左丹

责编:许钦

审核:杨春霞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