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九江丨红军三过澧溪渡

2024-01-05 16:30 浔阳晚报 阅读 28872

红军三过澧溪渡

□ 谢飞鹏

  澧溪镇位于武宁县城西北部,东接甫田乡,西连船滩镇,南临庐山西海,与清江乡、石渡乡隔河相望;北与湖北通山为邻。澧溪是赣北重镇,修河流经全境,集镇的河郊设有渡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十六师、红十七师,经常从澧溪、石渡一带渡过修河执行战斗任务,其中三次尤为重要。

  一过澧溪渡,兵锋直指马回岭

  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为了打破敌人的围剿,1934年2月初,高咏生率领的红十六师与肖克率领的红十七师接到命令,共同破坏南浔铁路,截断敌人向中央苏区进攻的运输线。

  南浔铁路为赣北地区第一条铁路,从九江市至南昌市,1907年1月开工,1916年5月竣工,是敌人军需物资的重要运输线。2月8日,高咏生和肖克两部在宜丰黄沙会合后,经过靖安、东坑和唐埠等地。9日,翻过九岭山,从罗溪经盘山咀到达石渡。红军经常在幕阜山下的温汤、船滩一带战斗,武宁北部农村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红军到达石渡时,广大群众放鞭炮欢迎,部队就地休息。同时立即动员、组织群众,支援木头、门板,搭设浮桥,准备当晚渡河。群众非常热情,一边帮助红军搭桥,一边送来一桶桶茶水慰劳。为了表示感谢,红军每桶放银圆一块,留下一段军民鱼水情的佳话。

  9日当晚,部队渡过修河,到达对岸的澧溪,休整一天后继续进军。为防止敌人追击,烧毁公路桥一座。11日,红军经伊山口行至武宁县城附近的塘畔(在宋溪镇)时,击溃阻击的敌军彭位仁部一个营,之后由大麦坑过双桥山直奔横路镇。横路是武宁第五区区公所驻地,区长经常带着区丁、保安团到苏区无恶不作,许多进步群众和革命战士惨遭其害。红军顺路除掉这个恶霸后,挺进瑞昌,直指南浔铁路马回岭段……

  二过澧溪渡,浴血突围阳岩尖

  为了把井冈山、九岭山和五梅山连成一片,1934年5月,湘鄂赣省委决定,红十六师到五梅山开辟新的苏区。该月下旬,红十六师随同湘鄂赣省委机关2800多人,从湖北省通山县冷水坪出发,经过修水,24日抵达武宁澧溪。

  到达澧溪时,遇到敌二十六师一个营,红十六师很快便击垮敌军。但澧溪不能久留,要赶紧渡过修河,经石渡、罗溪,翻过九岭山,到达靖安那边。为了防止红军来往,国民党对澧溪渡口控制很严,红十六师找不到船。但当地百姓觉悟很高,知道红军是自己的队伍,是帮穷人打天下的。没有渡船,便用竹排送红军渡过修河。2000多人的庞大队伍,修河从澧溪到甫田茶棋一段,都是红军。

  经过一天一夜, 25日红十六师全部人马渡过修河,到达石渡乡洞口村。这时,敌军二十六师和五十师各派一个团从修河北面围追来。在前面,罗溪有敌李炎林团,石门楼有敌26团。前有强敌,后有追兵,形势非常危急。25日夜,红十六师和湘鄂赣省委高层在洞口村余家祠堂召开会议商议对策,决定避开敌人两个团,翻过牛皮洞经联村、斜港,再翻过仙果山,到达靖安。26日清晨,部队出发,翻过牛皮洞,晚上到达罗溪斜港(即现在的坪港)。27日拂晓,敌军两个团会合一处追上来。红十六师没来得及吃早饭,立即迎战。省委领机关干部和家属先向靖安方向转移,留下阻击的两个团边战边退,以阳岩尖为中心,以南岭、盘石岭为侧翼,进行还击。因为敌众我寡,且装备落后,弹药耗尽,坚守到下午4点多,省委机关安全转移,指挥部命令突围。敌军包围很紧,直到深夜,红军才利用天黑分散突围。

  三过澧溪渡,顶风冒雨夜渡河

  1937年5月,正是梅雨时节,红十六师在铜鼓、宜丰地区和数十倍于我的白匪奋勇苦战,部队从1000多人减员到200人左右,政委明安楼身负重伤。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突出敌人的重重包围,找到东北特委的领导。临时召开的特委会议决定:为了保存力量,利于今后斗争,红十六师力争摆脱敌人“追剿”,赶回平江河西咏生县苏区,向军区归建。

  红十六师在师长吴咏湘、政委明安楼带领下,为摆脱敌军追剿,绕道武(宁)修(水)崇(阳)通(阳),从澧溪渡过修河,过修水,赶往平江县。为了避开白匪的碉堡封锁线,摆脱尾随的追兵,他们不但要绕道远行,翻越崇山峻岭,穿过荆棘丛林,还要夜行日宿,行军非常艰苦。一天深夜,红军跑出山区,顶着狂风暴雨,摸黑来到澧溪镇郊外。

  从澧溪渡过修河,经石渡、清江可以到达修水。过了修水,就是平江县了。然而现在,这里成了白区的中心。渡口早给敌人严严控制,两岸筑起了碉堡,驻有一个营的兵力,虎视眈眈地守渡口。

  吴咏湘想,既然敌人控制了渡口,那就到郊外的小渡口看看,那里或许会有船。终于在一条长满芦苇的汊河找到一只船,有两丈余长,一丈来宽,挤一挤可以坐下四十多人。

  艄公是一位五六十岁的老人,得知他们就是当年的红十六师时,感到非常亲切。吴咏湘请求送他们过河,老艄公却说:“红军同志,不是我不帮,修水自古不夜渡啊!而且风雨又这样大,河上波涛这么猛。别说晚上,就是大白天也不敢起渡呀!”

  吴咏湘知道老人说的是实话,这种情况渡河,实在太危险了。这时,老人征询问道:“要不等等看?天快亮时风雨会小些的,那时送你们渡河,行吗?”

  但红军没有退路,如果挨到天亮,被人发现,那就非常危险了。老人犹豫片刻,最后硬是冒着生命危险,分五次把红军安全送到对岸。

  吴咏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在他的回忆文章《风雨渡口》中,详细记载了此事。将军戎马一生,出生入死,身经百战,屡建战功。他经历的危险场面数不胜数,但对此事记忆深刻,可见在他心中的影响。

编辑:左丹

责编:刘芸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