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九江丨残缺的花朵

2023-06-16 10:28 浔阳晚报 阅读 28834

□ 余春明

  晚春时节,布谷鸟在山岗上啼叫,黄莺在屋旁的如伞的葛叶树上吟唱。清晨,我独立于空中花园,看着竞相开放的月季花,心情格外舒畅。不经意间,我发现那盆虎耳草竟然开花了。前两天还只是长出了二十几根花梗,梗上又长出不少细微的枝杈,枝杈上则是密密麻麻地布满了芝麻点大的花蕾,想不到如今全部开放。花冠虽不大,但星星点点地开满了花梗,却也蔚为壮观。

  我快步来到花盆前,弯腰细细观赏起这些小花来。我惊奇地发现这花可是独树一帜,一个小小的花冠上只有两片稍长的花瓣,且连在一起,犹如一个个倒垂的“Λ”。我想这要是往上开,不就是一个表示胜利的手势符号吗?我下意识地喜欢这朵朵小花了。再仔细一看,花冠的上半部还有三朵夹杂着粉红色心样的小花瓣。因为小,乍一看会被人忽略。这两长三短红白相间的花瓣,团团围住一个同样很小的圆形黄色花芯。别看每朵花都很小,但点缀在花梗周围的花柄上,犹如满天繁星,却也别具一格,有着另类的美。这也许是人们所说的残缺的美吧,残缺,于大自然,于人生同样具有无可比拟的魅力。

  其实,虎耳草并不能与旁边大红大紫的月季花媲美,然而我却对它情有独钟。以前没见过其花,只是喜欢它那形如虎耳的叶子。你看,类似肾状的绿色叶子上布满茸毛,就连叶柄和梗上都是。不规则的叶面边缘有如稀疏的锯齿状,但不尖锐,茸毛会沿着边缘伸出。它还有着如同藤蔓类植物的触须,嫩红色的如黄瓜藤细小的触须会向下或向前延伸,顶端会自然又长出一朵小虎耳状的叶片来。这触须向下垂着,犹如吊兰,于是人们送它一个“金钱吊芙蓉”“丝绵吊梅”之类的雅号。而这触须一旦接触土壤,又会生根繁殖,长出另一丛绿来。我就是利用这一特点,在花盆的两旁各放一个空花盆,于是这两个花盆又自然长出一大蔟虎耳草来。我颇有感悟,这小小的一株草,生命力多顽强啊,只要给它土壤,它就能生根、开花、结果,难怪生于逆境的人,会有着虎耳草一样顽强的生命力。

  我想起了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来,这部凄美的爱情小说里就有多处对虎耳草的描写。主人翁翠翠总是在睡梦中伴随美妙的歌声去采摘虎耳草,虎耳草成了美丽爱情的象征。然而朦胧的爱情体验是美好甜蜜的,但只能在梦中去采摘,预示爱情是那么虚无缥缈,充满着遗憾。远去他乡的二老和傩送“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守着空船,伫立河边远眺的身影和她梦中摘虎耳草的甜蜜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凄美的爱情故事正形成了一种残缺的美,涟漪了几代少男少女的春心。

  文学作品中的虎耳草能给人“香草美人”的联想,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现实中的虎耳草也有着实际价值。最早记载其药用功效的是南宋王介绘撰的《履巉岩本草》,指出虎耳草性寒,味辛,微苦,有小毒,归肺经、脾经、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除湿止痒、止咳、止痛等功效,后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类似的记载。说它是一味药我是有亲身体验的,小时候,我们村小伙伴们放暑假在家时,喜欢结伴在门口的池塘里游泳。耳朵里难免会灌进水,久而久之,耳朵里发脓,不但气味难闻,更是十分难受。父亲在山涧的岩石缝里挖来了虎耳草,将其捣烂,用其汁水滴进耳朵,仅两次就治好了在医疗所里滴了三天双氧水都未治好的中耳炎。从此以后,虎耳草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前年四月份的一个星期天,我和妻子去九江看望孩子们,下午,儿子、媳妇与邻居相约去庐山脚下的莲花镇,爬好汉坡。“好汉坡”,顾名思义,是不是好汉就到这里来验证一下。刚开始我和妻子还精神抖擞,可爬了半个小时后,身体就有点吃不消了。我们老两口气喘吁吁,边走边歇,同年轻人拉开了距离。没有勇气往上爬了,自认不是“好汉”,只好慢慢原路返回。这时孩子们也开始下山了,在山脚下道路两旁的房屋院子和院墙砖缝里,我惊奇地发现了大量虎耳草。有的居民还用大花钵种植着,长得郁郁葱葱,十分养眼。我喜欢养花,空中花园里有100多盆花卉树木,见到虎耳草如同见到了老朋友,来不及多想,就伸手从盆里和土抠了一小株。只听道路对面坐在门前乘凉的居民大喝一声:“你干嘛!”我闻言一怔,连声道歉。还好,他们也只是奚落了几句就作罢。我连同在山路边采来的一棵开红花的青草一起带回了家。从此,我的空中花园里也有虎耳草了,虽然有被人奚落、有失斯文的缺憾,但给我的却是永远的怡悦。

  站在开满花朵的虎耳草前,我眼前自然而然地浮现出“虎耳草齐云覆径,龙孙箨落玉成林。不辞斗酒逢知己,闲听幽禽送好音”的美好意境来。这残缺的状如繁星的虎耳草花,此时此刻构成了我眼中最美的景色。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魏菲

责编:许钦

审核:姜月平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