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钩沉)留名庐山的散淡将军

2022-08-08 19:00: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30621

留名庐山的散淡将军

■ 贺 伟

曾晚归和刘一公本是急流勇退的散淡将军,却不想来庐山隐居后,居然留名于千古名山。把曾晚归和刘一公放在一起来谈,是因为他俩有很多相似之处。

他俩是最早来庐山太乙村隐居的粤籍将军,以他俩为首成立了太乙村“计划委员会”;他俩虽都是行伍出身,但都颇有文采,古文根基颇深;最为奇特的,是他俩后来竟然先后出任了国民政府的“夏都”庐山管理局的局长。当时这个“局长”一职非同小可,是要由江西省政府推荐、中央政府核准、批准的,不是随便哪个文官、武将所能担任的。他俩最终能留在庐山的史册中,并不是因为他俩曾在庐山太乙村隐居过,而是他俩都曾是统辖庐山、政绩颇佳的主政要员。当初,他俩与数人相邀来庐山太乙村筑庐隐居时,看中的是太乙村的幽静、优雅、与世隔绝,当时的庐山还是在由清一色的外国人掌控的“大英执事会”统辖之下,他俩绝对不会有什么参与庐山事务管理的念头。而数年之后,他俩居然由管理太乙村的头儿成了管理整个大庐山的父母官,这是他们始料未及的,这只能说是天意了,命中注定他们此生与庐山有不可分割的缘份。

还是先来说说曾晚归吧。

曾晚归是广东嘉应县人,嘉应隶属梅州,而梅州与辛亥革命有密切关系,被近代史称为辛亥革命的“梅州现象”。二十世纪初,梅州的三位文化名人黄遵宪、温仲和、丘逢甲倡导和创办新学,大批梅州和广东各地的客家子弟前往求学,其中的部分才俊后来又留学日本,在日本纷纷参加同盟会。回国后在广东、南洋一带宣扬革命思想、创办革命组织,为后来爆发的辛亥革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梅州现象”中提到的最为优秀的青年才俊名单中,就有曾晚归的名字,曾晚归毫无疑问是辛亥革命的功臣。

曾晚归1921年左右决意离开军界,前来庐山太乙村隐居时,官至粤军第八师师长。他为什么在年富力强、大有锦绣前程的关口毅然挂印封金,前来庐山隐居,原因不甚明了,应是和当时波诡云谲、社会动荡不安有极大关联,促使他“解甲游庐山,葺宇太乙峰下,有终焉之意”。

曾晚归是隐居太乙村的倡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他的别墅理所当然地为太乙村别墅第一号,名为“晚庵”。晚庵别墅是太乙村最居高临下的一栋房子,屋后是密集的竹林,因为倚山之故,别墅的正面有着高高的粗石垒砌的墙基,褐色的岩石托着别墅,隐匿在山间林中。

曾晚归文采甚好,且看他在太乙村写的一组词《山中辞》,词前有小序“乙丑居太乙峰下一年,尽领其胜,作行、住、坐、卧辞四章以纪之”——“山中行,足下白云生。采药每随流瀑涧,种茶时上碧螺层。莽千山,杜鹃开遍也,携斗酒,听流莺。

山中住,寂寞无行路。涧底流泉杂野花,砌下青苔与红树。近黄昏,孤寺下疏钟,翠峰头,山月吐。

山中坐,香鸭温馀火。微吟秋水意恬愉,闲写云峰气婀娜。喜鄱湖,新绿到山窗。认片片,归帆过。

山中卧,冷被和云裹。孤峰寂寂月窥床,凉露娟娟梅共我。问征鸿,何事向潇湘。唳寒空,残梦破。

这组词中,表达了曾晚归对庐山风景的喜爱、隐居生活的恬愉,但也流露出难免的孤寂。在第四首词中,还隐约反映出对庐山冬季潮湿寒冷的怨烦,看来,在热带广东长大的曾晚归对庐山的冬季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曾晚归虽确有在太乙村“终焉之意”,然命运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几年后,曾晚归就奉命就任庐山管理局局长。庐山管理局正式成立于1926年,第一任局长为石道生,“莅任未久卸职”,遴选曾晚归继任。管理局最初一系列重要的管理条例、一系列严格的管理措施,基本上是由曾晚归组织制定并加以实行的,牯岭山城乃至整个大庐山开始步入由中国人自己管理的时代。

曾晚归在庐山主政期间,政绩斐然,口碑颇好,蒋介石都曾对他说:你是庐山的父母官,我们到庐山来,也是你的子民,也要接受你的管理的,你不要让我们失望。

曾晚归三年任期满后,又转赴他地为官,再未回到太乙村来。

曾晚归离开太乙村后,管理太乙村的重任便落在了刘一公等人肩上,刘一公把太乙村管理得很好,期间又有一些要员如蒋介石、陈诚、严重、熊式辉、蔡廷锴等闻风而来,村民不断增加。有趣的是,接任曾晚归局长之职的夏琛之没干多久便去职,江西省政府又选中了散淡之人刘一公。刘一公竟也和曾晚归一样欣然赴任,也干得很出色。看来,曾晚归和刘一公端的是与庐山有缘。

刘一公在局长任上延续并完善了曾晚归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但他在庐山史册中留名的,主要是他在文化事业方面的贡献。

刘一公来庐山之前曾是粤军的一名军长,他的文化涵养很深。庐山仙人洞、锦绣谷一带石刻很多,整体水平很高,被整体列入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在访仙亭左侧石壁上有一通石刻“总揽群真”,既精炼准确地概括出了锦绣谷的风景特色,书写又浑厚典雅,楷书的端庄中揉入了隶书的飘逸。此通石刻为这一带石刻的上乘之作,落款为“辛未夏日刘一公题”(“辛未夏日”为1931年夏),由此可见刘一公的文化涵养。

刘一公在庐山干的两件漂亮事,是他大力支持陈三立等人创建“花径”公园、开发“碧龙潭”瀑布的提议,并办好了这两件大事,为庐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庐山大林寺一带观赏桃花,写下著名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此诗流传开后,很多人专门在春季上山看桃花,大林寺一带成了著名景点“白司马花径”。近代之后,随着大林寺的逐渐衰败,盛极一时的桃花也逐渐消亡。1930年夏季的一天,长住庐山的文化名流陈三立、吴宗慈、李凤高等人发现石工从大林寺旁的泥土中挖出一块有字的大石头,经仔细察看,是“花径”二字。他们断定,此石刻一定是后人景仰白居易、为纪念他在这一带咏赞桃花而刻。陈三立等人立刻将这块石头买下,决定以此为契机,重建“花径”景点。他们向山上各界人士募捐,作为修路、筑亭、种桃及园林建设费用。他们将此事上报庐山管理局,上任不久的刘一公表示大力支持并划拨部分公款。

刘一公认真听取陈三立等人的建园设想,聘请设计人员加以精心设计。他们在刻有“花径”两字的巨石上建起“花径亭”,对石刻加以精心保护;又在花径亭旁建一座“景白亭”,亭前立碑,陈三立亲自撰写了《花径景白亭记》碑文,详细记载了发现“花径”石刻、重建花径景区的过程。他们在山谷中修建了石板小道,道两旁广种桃树,修建了一座石门,李凤高题“花开山寺,咏留诗人”刻于两边石柱,并题“花径”二字刻于门额。至此,荒废已久的“白司马花径”获得了新生,引发来山政界要员、文人雅士和游客的关注,影响越来越大,随着对花径景区加以扩建、完善,使之成为今日游人打卡的著名景区。

刘一公还为庐山山北绝胜碧龙潭的开发做出了贡献。1930年,陈三立偶然听人说,10年前勘探庐山地形的外国人曾在王家坡一带发现了一个瀑布,十分壮观,但因道路太艰险,多年来一直人迹罕至,至今仍默默无闻。陈三立不顾年过八旬的高龄,三次前往王家坡探寻,终于发现了碧龙潭瀑布。

陈三立三探碧龙潭回来后,在山上发起募捐,用于开发碧龙潭,捐者极为踊跃。1931年春,陈三立将捐款交给刘一公,请他代办此事。刘一公极为重视,立即着手操办。他亲率设计勘探人员,披荆斩棘,跋山涉水,在崇山峻岭中反复比较,选择最佳路线,然后才开始施工。半年后,一条便于行走的小道出现在峻岭之间,庐山又多了一处绝美风景。刘一公在潭边题刻了“碧龙潭”三个大字,并在潭上建了一座听瀑亭。

1933年蒋介石决定在庐山南麓举办军官训练团,特意抽调刘一公担任训练团训练科目的设计组组长,此时刘一公在庐山的任期尚未满。训练团结束后,他也没能再回庐山。

世事多变,犹如白云苍狗,但后人说起太乙将军村的由来、掌故,说起庐山管理局的渊源,还是要首先提到曾晚归和刘一公二人。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张江艳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