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美国大兵和他们的后代,跨越山海来到中国,只为寻找当年的救命恩人,当面说一声“谢谢”。这背后,藏着一个怎样的故事?
近日,上饶市博物馆举办的一次专题特展,解密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首次将杜立特行动江西救援的完整故事展现在公众面前。
在展厅的醒目位置,有一张拍摄于1942年的珍贵合影:几个美国大兵走在江西广丰街头,周围是兴高采烈的中国老百姓。这几个美国人干了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盟军首次空袭日本本土!
原来,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人憋了个大招,制定了一个非常冒险的计划——杜立特行动,准备对日本来一次以牙还牙的偷袭。
当时,中国东南部还没有全部沦陷,浙江和江西的机场是距离日本最近的盟国机场。指挥官杜立特带领的这支“空中敢死队”能不能全身而退,希望,就在中国。
1942年4月18日清晨,16架美军轰炸机依次从大黄蜂号航母上呼啸升空,行动开始了。轰炸起初非常顺利,把日本人打得措手不及。

大黄蜂号航母上整装待发的B-25轰炸机。
可是,当杜立特航空队好不容易飞到中国,麻烦来了!在漆黑的雨夜里,16架飞机没有一架成功降落,飞行员只能跳伞求生。
有的人跳海里,溺水了;有的跳悬崖上,摔断了腿,还有的直接跳到日占区,当了俘虏。听起来,这是一个彻底的悲剧。
但是,奇迹发生了。在中国军民的全力搜救下,75名飞行员中,有64人最终生还获救!

杜立特航空队14号机组成员合影,左一为马西亚,左二为希尔格。
仅江西,就救下了其中的22个人!江西上饶,是整个救援行动的指挥中心。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有趣的场景——一个江西老表,一辈子没见过外国人,突然在自家后山,发现一个金发碧眼、浑身湿透、穿着奇怪衣服的“天外来客”,嘴里还叽哩哇啦说着听不懂的话。双方比划了半天,老表明白了:哦,这是来帮咱们打鬼子的外国友军呐!

获救飞行员与江西鄱阳军民合影。
听说这事后,整个县城都沸腾了!这才有了那张合影里欢迎英雄的一幕。
故事到这,还没完。
1990年,部分获救飞行员组团访问中国,在几十年后再次见到了当年的救命恩人。同时,他们还带来了一块刻着“多谢”两个汉字的铜牌,上面有当时还健在的航空队成员亲笔签名。

漂洋过海的“多谢”铜牌。
2018年,又有一个当年获救飞行员的后代来到江西回访。很遗憾,年代久远,他没有找到父亲的救命恩人。这个叫托马斯·马西亚的老人,用父亲用过的降落伞布,包了一些泥土带回去留作纪念。
不过,专家在托马斯带来的历史资料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线索。其中,一张“中美自拍照”特别有意思——美国飞行员背后站着一个中国小女孩,眼睛瞪得大大的。专家到村里一打听,发现这个小女孩名叫官冬香,如今已是90多岁了的老奶奶,也是仅存的几位杜立特行动江西救援的亲眼见证者。

飞行员在拍照留念时,恰好拍下了后方的女孩。
老人家记性还不错,她说当年父亲救了一个美国飞行员,给了他一个烤红薯,可香呢;美国人吃饱后,回赠了她一块糖,挺甜的。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这群美国人,这么看重这声“谢谢”?因为他们比谁都清楚,这份善良的代价,有多么高昂!
为了报复中国军民的救援,日军发动了浙赣会战,使用了灭绝人性的细菌武器,有大约25万中国平民死难。

托马斯(右一)在广丰寻访。
为了救这几十个人,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到底值不值?历史,早已给出了答案。
这场传奇的突袭和成功的救援,极大振奋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士气。1942年,也成为二战重要的转折之年。
所以,这声跨越了80多年的“谢谢”,感谢的是中国人民的善良、勇敢和那份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来源:江西发布)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熊焕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