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历史回眸)“长江三督”之李纯

11月4日 20时 阅读 31810


11月往事之——“长江三督”之李纯

■ 冯晓晖

概述:

1911年11月,为镇压武昌起义,李纯率北洋部队攻占汉阳。

评述:

民国初年,各省政局纷乱。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6年北伐军占领南昌的16年间,江西省督军更迭频繁,先后更换了9人。李纯虽不是这9位督军中最著名的,却也是影响力不小的人物,被称为“长江三督”的灵魂人物。

所谓“长江三督”,指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江西、江苏三省的督军。督军(亦称都督,后改称督理、督办)是民国初年各省最高的军事长官,总揽全省军事与政治大权。在那个枪杆子说话的年代,后来设立的民政长(即后来设立的省长)并没有多少话语权。由于北洋政府的中央统御力有限,各省督军逐渐演变为地方上的“土皇帝”,掌握着极大的自治权,军阀割据与混战由此而起。

当时的中国南方,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江西、江苏三省的督军势力最为强盛。湖南、安徽之所以不在其中,是因为当时的湖南尚属落后地区,安徽虽有皖系军阀,但经济基础薄弱。而早期长江沿岸设有租界的城市,如武汉(湖北)、九江(江西)、镇江(江苏)、上海(江苏)等地,皆是商贸繁盛之地。

有租界就有经济基础,有钱便能养兵,有兵就有话语权。三省以长江相连,常常结成经济、政治乃至军事上的同盟,以强大的实力左右国家政局。“长江三督”的本质,正是长江中下游诸省基于共同利益形成的政治军事联盟。

李纯生于1867年,天津人,家境贫寒。少年时随姐夫投军当差,17岁被保送进入天津武备学堂第二期学习。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组建新军,28岁的李纯任督队稽查先锋官。

1902年,他在教练处总办冯国璋手下任职,冯国璋是他的舅父。1905年,北洋新军举行秋操,李纯因指挥得当、训练有方,深得袁世凯赏识。演习结束后,他被提升为第一镇第二协第三标统带,从此成为袁世凯的心腹。1907年,李纯升任陆军第六镇第十一协统领,驻军保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李纯率部随冯国璋南下镇压革命。同年11月27日,他率部攻占汉阳,与革命军隔江对峙,为袁世凯立下战功,成为北洋军中的重要将领之一。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李纯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任陆军第六师师长,驻河南信阳。

李纯能够崛起成为一方诸侯,与江西督军李烈钧有关。

1913年初,袁世凯与国民党矛盾激化,已无法共存。4月,袁发动秘密动员令,开始军事部署,准备对国民党动手。为防止时任江西督军李烈钧反叛,他命令李纯率第六师自信阳调防武汉,并向赣北移动。6月,袁下令免去李烈钧职务,李纯部队自湖北进入江西,在九江、沙河一带布防。

7月12日,李烈钧在湖口发动“二次革命”,率讨袁军进攻九江。迎战的是早已严阵以待的李纯部队。双方在今濂溪区十里铺(当时报刊作“十里埠”)、沙河街,以及瑞昌、德安等地展开激战。

由于双方兵力悬殊,加之李烈钧麾下人心不齐,讨袁军连连失利。7月25日,李纯部队攻陷湖口;8月18日,占领南昌。9月,“二次革命”宣告失败,李烈钧逃往日本。镇压期间,李纯先后任江西宣抚使、江西护军使,后接替黎元洪(实际未上任),成为第六任江西督军。

李纯督赣四年,势力日益壮大。他与江苏督军冯国璋、湖北督军陈光远并称“长江三督”。三人同属直系军阀,在军事与政治上互为同盟,影响力迅速扩张。1916年,冯国璋联合李纯等人联名发出“五将军密电”,要求袁世凯“迅速取消帝制,以安人心”。这封电文给了袁世凯致命一击,迫使其宣布取消帝制,不久便病亡。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斗加剧。1917年8月,副总统兼江苏都督冯国璋入京代理大总统,将江苏都督一职留给外甥李纯。江苏都督素为江南“第一肥缺”,李纯得此重任,可谓位极人臣。原湖北都督陈光远则接任江西都督,李纯、陈光远与新任湖北都督王占元被称为新的“长江三督”,是冯国璋直系势力的核心。其中的灵魂人物,仍是李纯。

离开江西后,李纯的军政势力继续扩张,一度成为政坛风云人物。然而好景不长,1918年,冯国璋在北洋系内斗中失势下野,1919年病逝。舅舅去世后,身为外甥的李纯顿失靠山。1920年,李纯任江苏督军兼长江巡阅使,此时江西都督陈光远已不再听命于他。江苏省内反李舆论高涨,内外交困,李纯意志消沉。

1920年10月12日,李纯在南京督军署自杀,享年53岁,其死因,众说纷纭。

李纯敛财有术,据传在天津拥房万间。1919年,张伯苓初创南开大学,经费拮据。李纯得知后,同意捐出资产的四分之一,约50万银元,作为南开大学的永久发展基金。钱款尚未捐出,李纯即自杀,家人仍将50万银元如数交付。

关于李纯在江西四年的统治情况,目前已难查到更多记载。在政治方面,李纯所受诟病甚多。他入主江西后,发布戒严令,采取高压政策,大肆抓捕革命党人,摧残民主。江西的国民党人纷纷逃匿,导致其后多年,赣籍国民党人在江西一蹶不振。与南方其他省份相比,江西也一直未能形成地方势力。

在民政管理方面,与那一批骄横的北洋军阀相比,李纯较为注意清誉(据说这也是他自杀的主因)。在江西期间,他能联络士绅,并不过度干预民政,政声尚佳。民国时期上海出版的《李纯全传》中写道:“纯于民政,自谓不加干预,一听省长为之,然此言亦匪实。据余所闻,纯颇喜荐用私亲,知事(县长)及税员中,其亲戚故旧颇多数耳。”可能这就是李纯离开江西时,百姓热情挽留的原因吧。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