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九江 | 八路军和新四军在九江(下)

9月21日 09时 长江周刊 阅读 31511

八路军和新四军在九江(下)

■ 涂开荣

新四军七师挺进团、新四军五师挺进十八团先后进抵彭泽,开辟赣鄂皖边敌后抗日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彭泽属于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敏的红十军多次转战彭泽。1934年6月建立的中共彭泽中心县委,领导赣皖边彭泽、湖口、鄱阳、都昌、东流、至德、望江七县的革命斗争,这里有着较好的革命基础。抗战爆发后,在赣皖边坚持革命斗争的共产党人,陆续汇集于彭泽山区和湖区,他们利用彭泽老苏区的政治基础、三省交界的地理条件,推动和领导赣皖边等县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组织抗日武装,配合新四军主力作战。

1937年7月,爱国青年商群在彭泽辰字号组织成立“抗日救国会”,组建彭泽县抗日游击队。1938年秋,新四军第四支队江北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黄育贤(原名桂蓬,柴桑区人)授予商群部番号为“陆军新编第四军第四支队江北游击纵队第十八中队”,商群任中队长。

1937年冬,彭泽共产党员周静轩受中共东南分局指派,来到赣皖边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成立中共彭泽特区委,并将商群成立的“抗日救国会”改为“抗日十人团”,以自然村为单位,十人为一团,以彭泽辰字号为中心,向赣皖边七县沦陷区和国统区辐射,迅速发展到100多个团,1000余人,他们活跃在赣皖边界,掀起了一个武装抗日的高潮。

彭泽县抗日游击队的日益壮大,引起了日军的恐慌,妄图一举消灭抗日游击队。1940年5月,日军纠集驻军500余人,将驻扎宿松毕家岭的20多名游击队员团团围住,企图一口吃掉。游击队三面被围,一面临水,敌众我寡,形势危急。但游击队员沉着应战,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声东击西,巧妙应对,经过一整天的血战,最终以一当十,撕开了日军的缺口,集体成功突围。此战消灭日军十余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游击队仅牺牲1人,11人负伤,胜利撤回彭泽抗日根据地。此仗威震赣皖边,打出了彭泽新四军的威名,增强了军民的抗日信心。彭泽人民的抗日斗争,为新四军主力的挺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1年7月至9月,根据新四军军部关于打通新四军五师和七师以及新四军军部日常联系的决定,新四军七师挺进团由团长林维先、政委李丰平率领,分批进入彭泽抗日根据地。七师挺进团与在彭泽的中共赣北特委和黄湖游击大队会合,将黄湖游击大队改编为新四军七师独立团,刘宗超任团长。同时,还组建了直属七师独立团的彭泽县独立大队,商群任大队长。由于国民党顽军的阻挠,七师挺进团被迫撤出彭泽,新四军五、七师之间的联系暂未打通,但为新四军五师的继续挺进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新四军五师为建立与新四军七师和新四军军部的敌后通道,打通沿长江游击走廊,从东线战略上包围武汉。1942年底,李先念派遣新四军五师挺进十八团,由郑重率领,分批进入赣北的彭泽、湖口,与商群领导的新四军游击队会合。

1943年2月,郑重在彭泽辰字号团山商群家中,主持召开了团山会议,就建立和完善党政军各级组织,发展抗日十人团,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扩大根据地进行部署。不久,郑重在辰字号团山再次主持召开会议,成立了中共彭泽县委,后改为中共彭泽工委,书记商群;将彭泽独立大队改为长江支队,后又改为江南挺进支队,支队长由商群兼任。

根据两次团山会议精神,中共彭泽工委积极行动。一是抓好干部的培养。为适应日益发展的斗争形势需要,中共彭泽工委着手培训干部,在彭泽白茆山举办三期培训班,培训干部数百人,此后又在彭泽湖西枣儿山黄村、上十岭项家山、湖口棠山举办干部培训班和整训班,提高了干部整体素质,为根据地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干部。二是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组建各级行政办事机构,先后成立彭泽军民联合办事处、彭湖军民联合办事处、彭至军民联合办事处等。三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成立合作社,开办被服厂,开展大生产运动,以及开展减租减息,取消国民党统治时对人民的苛捐杂税等。为根据地的发展提供保障,此外,为了保持新四军五师和七师之间的密切联系,成立了五师和七师联合行动委员会,郑重任主任,新四军七师沿江团孙纪正为副主任。

进入1944年,彭泽抗日根据地迅速发展,各种武装力量日益壮大,除主力部队新四军五师挺进十八团、江南挺进支队、手枪队外,还有各地方部队,如彭至游击大队、彭湖联防大队、湖西乡自卫队等,仅地方部队就有1400余人,另外还有各村的纠察队。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主动出击,取得了望夫山、岷山和浩山等战斗的胜利,痛击了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进一步壮大了彭泽新四军的力量。

根据迅速发展的抗日形势,1944年初,郑重在彭泽浪溪操家垄召开大会,成立了中共彭泽、湖口、宿松、望江、东流、至德、鄱阳大工委(简称彭泽大工委),并任书记。彭泽大工委隶属新四军五师中共鄂皖边中心县委(书记张体学)领导,下辖四个工委:中共彭泽工委、中共彭湖工委、中共宿望工委、中共彭至工委。在彭泽大工委领导下,到1944年底,以彭泽为中心的赣皖边抗日根据地发展至整个赣鄂皖边,根据地进入鼎盛时期。彭泽县除了县城和杨梓桥被日军和国民党顽军盘踞外,全县均为抗日根据地;湖口的流泗、江桥、张青、西山郭、牌楼骆、棠山;都昌的大港;鄱阳的肖家岭、石门街;安徽至德、望江、太湖和湖北黄梅的部分地区均为抗日根据地。整个抗日根据地横跨赣鄂皖边、长江南北两岸,纵横百余里,人口30多万。

赣鄂皖边抗日根据地从创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三年半时间中,对敌作战100多次,消灭日伪军500余人,瓦解伪军300余人,烧毁日军汽艇两艘,拔掉日伪据点十多个,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取得了辉煌战果,有力策应了新四军五师和七师主力的战略行动,支援了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抗战胜利后,新四军五师挺进十八团、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奉命北上。1945年9月,新四军及彭泽地方武装1800多人从彭泽辰字号出发,依依不舍离开根据地。彭泽人民自发组织运输队为新四军运送军用物资,许多彭泽青年主动要求加入新四军一同北上。北上队伍浩浩荡荡,横渡长江,到达湖北黄梅集结,与江北新四军五师所属部队会合,12月,编入中原军区独立第二旅。不久,他们投入到解放战争之中。

三、雄师南下——八路军南下支队转战赣西北等地,在湘鄂赣边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4年,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我国抗日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解放区先后开始了局部反攻。为彻底打败侵略者,中共中央高瞻远瞩,对巩固老区、开辟新区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八路军南下支队,打通华北至华南战略通道,开辟湘鄂赣和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4年10月,中共中央军委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为主体组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下辖6个大队共5000余人。司令员王震、政治委员王首道。11月10日南下支队从延安出发,开启了转战八个省,行程2.7万里,被毛泽东称赞的“第二次长征”。1945年1月29日,南下支队与新四军五师在湖北大悟会师。2月20日至24日,南下支队胜利渡过长江天险,26日在阳新大田畈地区与日伪军1400余人激战,共歼灭日伪军600余人,缴获大炮7门,轻重机枪20余挺,其他军用物资无数,取得大田畈大捷,打出了南下支队的军威。战斗结束后,部队继续南进。

3月中旬,南下支队到达赣鄂边界。17日,部队从崇阳大源出发,当晚到达修水的全丰,与张体学率领的新四军五师十四旅再次胜利会师。次日,南下支队移驻修水县水口坳。南下支队军政委员会在水口坳召开重要会议,制定全军行动纲领及入湘计划。会议决定由赣入湘,南下支队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湖南人民救国军”,各大队改为支队。南下支队受暴雨所阻,在水口坳连续驻扎三天,开展群众工作。之后,由修水进入通城,再入平江,攻占平江县城,建立平江县抗日民主政府。

4月中旬,南下支队根据在湘鄂赣边开展敌后斗争的形势需要,适时成立湘鄂赣边区临时区党委、湘鄂赣军区和湘鄂赣边区行政公署,边区党委书记王首道、军区司令员王震、行政公署主任聂洪钧,成立了湘鄂赣边区党政军统一的领导机构。

4月底,南下支队由湘北重返鄂南,为打乱国民党顽军的“围剿”计划,减轻鄂南根据地的压力,南下支队决定:由王震、王恩茂率领第一、二支队楔入赣北修水、武宁地区,直捣王陵基后方,迫使其主力东调,以解南下支队后顾之忧。

4月30日,王震率部由崇阳高枧出发,冒雨向修水、武宁挺进,当日到达修水北部山区的港口、溪口等地。南下支队的行动,引起国民党顽固势力的恐慌,他们如临大敌。他们顽固坚持“宁亡于日,勿亡于共”的反动政策,宁可将江南大片国土拱手送给日本侵略者,而决不允许八路军、新四军到江南守土抗战,国民党顽军对南下支队进行堵截围追。

5月1日,南下支队继续冒雨行军,经修水港口、纱笼、高坑到大岭坳,遭当地顽军赣北游击第一纵队阻击,南下支队击溃顽军,俘获大队长李振焜等十余人,缴轻机枪两挺,步枪十余支。南下支队对其宣传、教育后全部释放。2日,雨过天晴,南下支队一、二支队分成两路纵队,向修水、武宁之间的武宁县船滩前进,行进至武宁县醴溪曹坑时,受到顽军七十二军的顽强阻击。在南下支队两路纵队的夹击下,敌人被打得四散逃跑。这里是顽七十二军的老巢,附近较好的民房都被顽军军官及其太太们所霸占。抗战以来,这些军官不思抗日,有的连日军是什么样子也没有见过,只知道躲在山里替自己筑安乐窝,过着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南下支队在这里突然出现,有如从天而降,顽军很快被打跑,留下的那些贵太太们吓得四散奔逃,很快都当了俘虏。南下支队把这些特殊俘虏集中起来,向她们宣传党的政策和抗日主张,希望她们转告自己的丈夫,枪口应该一致对外,以对付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否则,将予以坚决回击。经过宣传教育后,将她们全部释放。3日,部队继续东进,经武宁县梅溪、木皋、茅铺街、邓家源和童子岭,到达大洲、郭坑地区宿营。这次挺进赣北的行动,牵制了国民党顽军对鄂南根据地的进攻,宣传了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实现战略目标后,南下支队又撤回鄂南根据地。

5月4日,毛泽东再次来电,对南下支队下一步的行动作出指示:“(一)顽方既以六个师向你们进攻,你们可以采用机动作战,在你们考虑成熟之后,即可执行。机动办法,或以大部向修水、铜鼓行动一次,或由王震率精干支队向南行动,均由你们依据情况考虑决定。(二)湘鄂赣边区根据地必须创立,以为南北枢纽。”毛泽东对湘鄂赣边区非常熟悉,湘鄂赣边区的修水、铜鼓是毛泽东军事生涯的起点,毛泽东在这里领导秋收起义,此后他又亲率大军转战湘鄂赣苏区,攻打湖南省会城市长沙。湘鄂赣边区重要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群众基础,一直受到毛泽东的高度关注,多次电示南下支队必须建立湘鄂赣边区抗日根据地。

南下支队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由王震率领主力再次挺进湘北,王首道率领南下支队留守部队偕新四军五师张体学部坚持鄂南斗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鄂南根据地,以便南北配合与策应,为建立湘鄂赣边区抗日根据地打下坚实基础。南下支队留守部队在鄂南期间,不断向四周发展,一度再次进入修水、武宁、瑞昌开展游击行动,派出一批干部,积极发展党员,通过他们发动群众,逐步建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

7月,根据中共中央电示,王震、王首道率南下支队主力离开湘鄂赣边区,继续挺进华南,创立五岭敌后抗日根据地。

南下支队进入湘鄂赣边区期间,主要有三次进入修水,第一次是3月初旬,南下支队先遣分队的进入;第二次是3月中旬,南下支队与新四军五师张体学率领的第十四旅会师于修水全丰;第三次是5月初旬,南下支队主力进入修水、武宁北部山区。刚开始,由于敌人的反动宣传,当地群众一听说八路军南下支队要来,纷纷躲进山里。后来看见南下支队一个个礼貌待人、和蔼可亲,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才深信真是当年的红军回来了。群众纷纷搬回村里,热情为南下支队提供食宿条件,通报敌情动态,做好拥军支前。南下支队在修水蒲口期间进行访贫问苦、修桥铺路,将崇阳大源至溪口已被破坏的道路修好;先后打开修水溪口、路口、港口、上庄等地粮库,周济贫苦农民;在修水港口界下林家大屋召开群众大会,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宣传和发动群众,动员做好扩军支前。南下支队驻扎修水期间,修水人民争相传唱流传在湘鄂赣抗日根据地的民歌《毛主席派来了一支兵》:“……人人都夸王将军,个个争着去劳军,百姓见了八路军,好像久别见亲人。”修水蒲口青年卢凤梧,看到南下支队纪律严明,待人和蔼,完全不同于国民党军队,立即找到部队负责人要求参军。卢凤梧后来回忆:“1945年3月的一天,八路军三五九旅七团四连来到了我的家乡蒲口。我看到八路军不打人,不骂人,官兵平等,是老百姓自己的兵,三月十三日部队开走时我就跟随部队出发了。从此,我便走上了戎马之路,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成了一名八路军抗日战士。”白岭桃树农民周衍吾、沈绪正等也报名参了军,大椿乡公所的三名警士在南下支队的感召下,毅然携枪投诚。

南下支队在湘鄂赣边区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转战,扩大了我党、我军的政治影响,宣传、发动了群众,壮大了地方抗日武装力量,给敌伪军和顽军以应有的打击。《晋察冀日报》报道了南下支队在湘鄂赣边区的战果:“我军先后和敌伪军大小战斗一百三十多次,毙俘敌伪三千余名,收复大小城镇乡村二百七十多个,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南下支队挺进赣北,鼓舞了赣北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在赣北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传来噩耗最心惊,痛失同俦又一人。”这是中共鄂皖边中心县委副书记赵辛初沉痛悼念新四军五师十八团团长郑重的诗作。八十年前,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八路军、新四军在九江这块红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郑重、周静轩、刘宗超、曾晓春等一批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留下了许多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故事。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值此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为九江发展增添精神力量。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