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 |(钩沉)柳浑:造就柳山的人文高度

9月20日 17时 阅读 29378

柳山.jpg

柳浑:造就柳山的人文高度

■ 瘦 梦 谢飞鹏


他不是九江人,却让九江一座小山挺起了人文高度。这个人叫柳浑,唐代诗人、名相。这座小山地处九江武宁县,因他隐居而得名柳山。

柳浑,字夷旷,又字惟深,本名载,河东(今山西西南部)人,后徙居襄州(今湖北襄阳)。他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天宝初年(742年)中进士。古人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柳浑考中进士不到30岁,算得上是年少得志。不仅如此,他当时还是“汝州进士,计偕百数,公为之冠”,颇具名望。柳浑刚入仕途时虽然仅任单父县尉,但很快便被江南西道官员连帅看中,调到永丰代掌永丰令。之后因表现出色,升任丰城县令,后授衢州司马,仕途可谓是一路顺风。

让人没想到的是,此时的柳浑却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辞官隐居。

柳浑为什么辞官隐居?一是他性格豁达,不喜拘束。据《柳浑传》记载,朝廷下诏拜他为监察御史,同僚用礼法规矩来约束他。虽然监察御史前程颇好,但柳浑却受不了那些规矩,宁愿到外地任职。二是有避战乱之念。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正是“安史之乱”前夕。历经“开元盛世”后,唐朝的太平气象已不再。柳浑政治嗅觉敏锐,便隐居起来以应时变。

更为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柳浑在走“终南捷径”。河东柳氏在唐朝是名门望族,柳浑还是南朝萧梁仆射柳惔的六世孙。像他这样的名门弟子,很多都有着“平天下、济苍生”的远大志向。对柳浑而言,小小的衢州司马,根本实现不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不想把大好年华消耗在按部就班的寻常升迁上。因此选择隐居,以退为进,待到时机成熟复出,一展抱负匡济天下苍生。

让人不解的是,当时很多人隐居都选择名山,那样虽“隐”反“显”,容易造出声势,攒足声望。如果到九江隐居,第一选择应该是庐山。但柳浑选择的却是非常偏僻且没有什么名声的柳山。有人猜测,可能因为庐山太有名了,去的人太多,柳浑不想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便独树一帜,打造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高地。柳山位于修河之畔,原来叫飞来峰。传说是当年许逊真君在修河追斩孽龙时,为了堵住孽龙,用剑挑起一坨土,被狂风吹落河边后化成了山。柳山海拔只有569米,但它一峰独峙,秀领群峦。南宋宰相、修水人章鉴在《柳贞公祠记》云:“公仕于衢,于此山非有里社之旧,又平日辙迹所不到,其委官而来独眷眷焉,不复他适,山何以得此于公哉!山为豫章钜镇,卓然崛起万山间,其端重类君子,其秀雅类学士大夫,其幽闲靓深类隐者,其崒嵂巉绝类刚操特立之士……”柳山独有的气质契合了柳浑的心气,于是被他选为隐居之处。

柳浑于“安史之乱”前夕隐居,永泰初年(765年)之后才复出,在柳山待了十多年。和柳浑一同隐居的,还有他的哥哥柳识。其间,柳浑主要把精力用在读书上。对柳浑来说,读书不仅能陶冶情操,更能让学识和境界得到积累升华。虽然他隐居在偏僻的深山,但依然有很多名人显贵前来拜访。《武宁县志》有记载:“群公交书,诸侯走币”。当时,“裴(河东名士裴倩)、袁(礼部尚书袁高)、萧(宰相萧瑀之孙)、李(左庶子李勋)诸公,一时选胜,偕至流连唱和,极尽崖壑烟霞之乐……”因柳浑经常在柳山一块大石头上读书吟诗,那块石头被称为“柳浑读书台”。他读书时构筑的精舍,被后人称为“柳浑精舍”,列为“豫宁八景”之一,成为武宁重要的人文风景。为纪念柳浑隐居,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乡人陈功显在柳浑读书处创建柳山书院。设讲堂,辟斋舍,聘师儒讲学教授乡里子弟。自此,武宁文化兴教出现了一个小高潮。据了解,宋代有记录的进士有63人。

柳浑以退为进,名声日显。永泰初年(765年),经朝廷征召出山后,征拜监察御史,历官银青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封宜城伯。贞元三年(787年)三月加中书门下同平章事,也就是宰相,达到人生巅峰。

柳浑忠贞正直,刚风劲节。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时,朱泚叛乱,柳浑藏匿于终南山。叛贼素闻其名,以宰相之位召他,并抓其子拷打,搜寻他的下落。柳浑穿着破衣步行到奉天(今陕西乾县)追随德宗皇帝。叛乱平定后,他上奏说:“臣的名字曾被逆贼玷污,且‘载’字从‘戈’,与偃武修文的宗旨不符。”于是改名“浑”。

柳浑高见卓识,正色直辩。浑瑊与吐蕃在平凉会盟时,德宗对大臣们说和戎息兵的好处。马燧祝贺道:“今日结盟,可保百年无外患。”柳浑跪奏:“五帝时代无誓诰,三王时代无盟约,盟誓之风皆兴于末世。今正值盛世,反以末世之举对待夷狄。夷狄人面兽心,用武力易制伏,靠信义难结交,臣深以为忧。”李晟接着说:“吐蕃多诈,确如柳浑所言。”德宗不悦:“柳浑是书生,不懂边事,大臣也这样吗?”众人叩头谢罪。半夜,邠阳节度使韩游瑰急奏吐蕃劫盟,唐军将校全军覆没。德宗大惊,将奏章拿给柳浑看。次日上朝时说:“你一介儒生,竟能洞察万里之外的军情?”日后,德宗更加礼待他。

贞元五年(789年)二月,柳浑病逝,享年75岁,谥号“贞”,留有文集十卷。晚唐著名诗人顾况有《送柳宜城葬》诗:“鸣笳已逐春风咽,匹马犹依旧路嘶。遥望柳家门外树,恐闻黄鸟向人啼。”

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柳浑享誉颇高。不过让柳浑引以为傲的,还是把自己名字深深镌刻在九江武宁这座小山上。柳浑之后,周敦颐、苏轼、黄庭坚、谢枋得、白玉蟾等名人雅士,因慕柳浑之名都曾游览过柳山。尤其是南宋道教一代宗师白玉蟾,登临柳山,留下千古名篇《涌翠亭记》,称武宁为“江南山水窟,江西风月窝”。柳山成了儒、道、佛三教汇聚之处。兴盛之时,柳山建有“九寺十八观”。如今,山上依然留有贞公井、佛岩洞、龙岩洞、柳贞公祠等遗迹。

其实,一座山的真正高度,不仅在于他的海拔,更取决于它的人文积累。柳山就是如此。因为柳浑的隐居,九江西北方有了一座人文高峰,九江文化史上也催生出无数多彩篇章……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方旬瑜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