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九江丨 “圣工开宗”雷发达

9月19日 11时 阅读 31381
“圣工开宗”雷发达

□ 张扬文

  走出永修县火车站,有一条迥异于其他城市的路——发达路。总有人疑惑不解:“明明是站前路,为什么叫发达路呢?”许多年前,我身为土生土长的永修人,同样疑惑不解,还曾经错误地认为,这是某些急功近利官员的“政绩佳作”。六七年前,我才明白,这条路是为了纪念“样式雷”始祖雷发达而得名。那时,我的内心涌起一分好奇:“样式雷是啥意思?雷发达这么有名吗?”俗话说:“好奇爱死猫。”我的这份好奇,并没有害死猫,反而让我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又源源不断的精神财富。

  于是,我开启了寻根“样式雷”之路。第一次走进永修县梅棠镇新庄雷家村,是六年前。那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留给我的印象实在是太普通,它跟千千万万个村庄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不及我老家的三分之一大。问起“样式雷”,村民们也没有表现出过多的骄傲和自豪。问起雷发达,有几个老人倒是能零零碎碎地说起他们家的一些轶事,也仅仅是轶事而已。

  六年来,我时常寻阅雷氏族谱和清代史料,时常往返于县城与梅棠、北京与江西之间,拜访雷氏后人,求教专家学者,逐渐拼凑出一个家族与一个时代的辉煌。从太和殿到圆明园,从承德避暑山庄到清东陵清西陵,“样式雷”这个家族传承八代,荣翘大清朝260余年,缔造了震烁古今的皇家建筑,留下了两万多件建筑图档。其中,故宫、天坛、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清西陵、北京中轴线共7项建筑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榜上,占比近五分之一;其建筑图档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如今,当我再次走进新庄雷家村时,心中早已明悟,自己所追寻的,不再是雷发达所留下的个人印记,而是他在这个赣鄱小山村传承并发扬光大的精神密码。

  雷发达,生于1619年,逝于1693年,字明所,出生于南康府建昌县新城乡北山社上社堡,即今永修县梅棠镇新庄村雷家组,为雷焕第四十六世孙。

  雷发达是家中独子,自幼聪慧,勤奋好学。他在北山社读完私塾,就跟随父亲和叔叔学习木作技术。明朝末年,因天灾人祸、税赋沉重,十五六岁的雷发达随父亲、叔叔离开家乡,前往金陵(今南京江宁)谋生。六朝古都的斗拱,涵养了雷发达的锐气;皇城故宫的飞檐,激发起雷发达的梦想。

  顺治二年,朝廷下诏,重修被李自成烧毁的皇极殿(后改名太和殿)。雷发达“以艺应募”,成为参建太和殿的一名木工,很快在木作活计上崭露头角。当时,太和殿缺少一根楠木大梁。雷发达提出拆取明陵楠木旧梁充用,这个建议得到了工部长官的支持和皇室的首肯。上梁之日,顺治帝亲临现场,率领文武百官见证上梁大典。然而,旧梁与新卯竟然无法咬合。情急之下,工部长官让雷发达换上官服,临场“救火”。他袖揣利斧,攀上梁架,咔咔几斧子,就使榫卯合拢,吉时吉刻上梁礼成。顺治帝龙颜大悦,面敕雷发达为工部营造所长班。自此,雷发达顺利实现人生逆袭,“上有鲁班,下有长班,紫微照命,金殿封官”的美誉在北京城广为流传。

  康熙初年,在京城站稳脚跟的雷发达将妻儿接到北京,定居于海淀镇槐树街,一边精耕木作,一边精养儿子。他认真钻研宋代的《营造法式》,结合自身经验,编制了《工程做法》。雍正九年,主管工部的和硕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召集15名官员,对《工程做法》进行了补充完善,对明清建筑的具体尺寸、用料和用工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于雍正十二年,正式刊印为《工程做法则例》,成为清代建筑业的规范条例。长子雷金玉深受其影响,刻苦学习,倾心木作,毕业于太学,在营建畅春园时立功,受到康熙帝的封赏,后又被康熙帝任命为圆明园样式房掌案,成为圆明园总设计师。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70岁的雷发达从工部解役,回到金陵。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雷发达逝于金陵,葬于南京市石城安德门外顶宝石,享年74岁。

  雷发达以“圣工开宗”的气魄,以淳朴的家国情怀、精湛的木作技艺、勇毅的开拓精神和勤德的家训家风,开启了“八代传承大工匠,千秋惊艳古建史”的传奇帷幕,开创了260余年“样式雷”建筑世家的传承经典,谱写出享誉世界的中国古建筑文化之辉煌篇章,成为大国工匠的杰出代表,在赣鄱文脉上独秀一枝,是文化自信的优秀典范。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熊焕唐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