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彭泽县太平关乡大岭村,白沙渠工程水流顺着低压管道精准奔赴田间,万亩耕田在“及时雨”中焕发勃勃生机。大岭村党支部书记何红华说:“因地势高,抽水困难,每年农田只能依赖天降雨水。自从白沙水渠二期工程通渠后,依靠增压泵汲水,分水处放水,水流顺畅地流入田地。面对今年旱情,村民种田都不发愁了。”
这是我市发挥水利工程作用、有效激活水资源积极应对旱情的具体举措。今年7月以来,我市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降雨较常年明显偏少、气温较常年明显偏高,长江九江段、鄱阳湖等江河水位持续消退,旱情呈蔓延趋势,面对当前抗旱形势,我市以三项举措用活水资源。
抢抓先机“引水”,想方设法扩容增量。市安防救委会抢抓一切可利用时机增加水资源,提前2天实行后汛期管理,第一时间召开市防旱备旱会商会,将工作重心从防汛调整到抗旱,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尽可能把山塘水库蓄满蓄足。同时,抢抓外江外湖水位较高、台风影响期间等有利时机,从外江外湖引水、提水。此外,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100余次。针对部分因旱饮水受影响的偏僻地区和山头村落,新建4处水源,切实缓解群众饮水难题。
科学统筹“管水”,优化配置节能提效。我市严格执行“一把锄头”放水制度,及时疏浚沟渠,强化末端用水管理,严防“跑、冒、滴、漏”。应急、水利、气象、水文、农业等重点部门坚持一天一调度、一周一会商,实时掌握干旱灾情,精准研判旱情发展态势,针对性采取应对措施。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循环利用工业用水。同时,加强山塘、水库日常管理,明确专人管闸,加强水源、水渠、水田的全过程用水管理,提前疏浚输水过水渠道和田间渠道,提升渠道利用系数,提高水资源传输效率。
精细服务“保水”,多线联动除患减损。市县两级应急管理部门在后汛期先后组织开展2轮防旱备旱隐患排查,排查整治问题隐患36处。全市储备机动抗旱设备5700余台(套),前置乡镇1863台(套),还有机动运水车辆500余辆、抗旱机井2250眼。应急、水利、农业等组建16个抗旱技术指导组,深入一线指导做好田间管理、用水管理等工作。财政、供电、商务等部门做好抗旱经费、用电和用油保障,加强已有抗旱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抗旱渠道的修复、清淤疏浚工作,增强应急抗旱保障能力。
(九江日报记者 程静)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