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九江丨欧阳修与九江

8月22日 10时 阅读 30084
欧阳修与九江

□ 郭红钢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吉安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庐山访友

  话说1053年,一辆青布马车驰骋在吉州与江州官道上,马车背后扬起小小灰尘,欧阳修掀起车帘,放目仰望,一座高山映入眼帘,峰如莲卉向天开,崖似铁墙惊险来。万道烟波萦峡岭,一泓潭玉嵌云台。接近庐山脚下,在一风亭驿站下了马车,徒步沿着山径前行,只见眼前禅霭时时袅宇沉,参天古木错根深。一丝泉线听琴曲,数只莺鹂啭树林。松竹浪波加叠叠,石岩乱象睡忱忱。葱葱绿色看迷眼,不觉刘家已近临。同年考取进士刘凝之家宅掩盖在绿树丛中,此时正是初夏季节,庐山却依然沉浸在春的气息里,大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之感觉。

  早就收到书信得知老友到访,刘凝之望眼欲穿,天天盼,月月念,而当欧阳修出现在友人面前时,两位久别重逢挚友已是拥抱一团。

(记者 连国秀/摄)

  两人的友情,还得从1030年,同考中进士说起,一个出生四川,籍贯是江西,一个出生、籍贯都是江西,半个老乡关系、性格相投,在各自工作地保持书信来往,由此建立深厚友谊。

  话说刘凝之在外地当县令,对迎合上级拍马屁学不会,对腐败现象看不惯,就辞去县令。在欧阳修的帮忙下,做了一段时期的太子辅佐官,帮助太子处理文件政务之类琐事,没干多久,最终还是选择隐退,向往“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的田园生活,他把目光投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庐山脚下,置地做隐士。

  话说欧阳修,1052年,母亲在南京去世,担任龙图阁直学士,从三品,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而遭朝中小人迫害,被贬至青州(今山东潍坊)知州,正五品。

  双重打击,心情自然低落,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往往容易产生怀旧情绪,此时,欧阳修就想到了同年金榜题名刘凝之,于是,在三年守孝期间,把母亲棂位护送到老家江西永丰县后,写一书信给刘凝之,告之近期登门拜访,于是就有了上文所述。

  刘凝之把欧阳修迎至客堂,共品庐山云雾茶,同忆当年赴京赶考情景,齐抨当下朝廷。一个对官场腐败,倒出来的是满腹牢骚,一个对朝廷小人当道,愤恨心情是一吐为快。宴席,刘凝之拿来陶令爱喝的当地流传近千年手艺酿成上纯米酒,而今被冠名陶令酒。酒逢知己千杯少,话在杯中,情在酒里,一醉方休,窗外月亮已爬上树梢。借着醉意欧阳修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自由诗《庐山高》“庐山高哉几千仞兮,根盘几百里,峨然屹立乎长江。长江西来走其下,是为扬澜、左蠡兮,洪涛巨浪日夕相冲撞。云消风止水镜净,泊舟登岸而远望兮,上摩青苍以晻霭,下压后土之鸿庞。试往造乎其间兮,攀缘石磴窥空谼。千崖万壑响松桧,悬崖巨石飞流淙。水声聒聒乱人耳,六月飞雪洒石矼。仙翁释子亦往往而逢兮,吾尝恶其学幻而言哤。但见丹霞翠壁远近映楼阁,晨钟暮鼓杳霭罗幡幢。幽花野草不知其名兮,风吹雾湿香涧谷,时有白鹤飞来双。幽寻远去不可极,便欲绝世遗纷厖。羡君买田筑室老其下,插秧成畴兮酿酒盈缸。欲令浮岚暖翠千万状,坐卧常对乎轩窗。君怀磊砢有至宝,世俗不辨珉与玒。策名为吏二十载,青衫白首困一邦。宠荣声利不可以苟屈兮,自非青云白石有深趣,其气兀硉何由降。丈夫壮节似君少,嗟我欲说,安得巨笔如长杠。”欧阳修在诗里看是赞美庐山景色,实则是对刘凝之的赞扬,说他的情操像庐山一样崇高,文采象庐山一样俊美。以庐山比喻其刚直不阿、如山般坚贞,末句“世俗不辨珉与玒”直抨当权者贤愚不辨,凸显欧阳修敢于同阴暗势力作斗争的政治胆略。

  庐山听佛

  告别刘凝之,欧阳修开始实现第二个心愿。由于母亲刚去世,按照江西人的习俗是要请庙里和尚作一次法事的,而欧阳修一向对佛不怎么认可,家人提出为母亲作法事之事也就一直搁置下来。他决定去探访一次法门,在众多法门里选择有一定知名度的和堂尚。不说全国,单说江西寺庙就有龙虎山、三清山等,但无论是从历史文脉,禅师、政客活动情况,还得数庐山为之首,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庐山圆通寺,去听听禅师的高谈阔论。

  圆通寺,在964年,由南唐后主李煜建于庐山石耳峰下,李煜此人,提起一句名言你就知道是谁,那个写“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作者正是李煜,他面对摇摇欲坠江山发出叹气。说来笑话,他的江山也正是被宋朝所取代。

  圆通寺居讷禅师,是宋代著名高僧。一个是朝中要客,一个是深山僧师,尽管欧阳修一向不支持佛教,但两人的名气之大摆在那里。居讷禅师得知欧阳修的到来,热情接待,迎进住持接待厅,两人一番促膝交谈至通宵达旦,相谈投缘,一向不看好佛门的欧阳修,此行却被居讷禅师说服,皈依佛门,此次谈话成为中国禅宗史上一桩美事。为纪念这次历史性会面,后人在圆通寺前建造“夜话亭”。家里人想为刚去世的母亲做法事之事,也就水到渠成。欧阳修赞扬居讷禅师,挥毫泼墨写下一首诗“方瞳如水衲披肩,邂逅相逢为酒然。五百僧中得一士,始知林下有遗贤。”

  江边怀古

  宋朝时期,九江城里景点不光只有琵琶亭,还有汉朝的浪井、三国的周郎点将台(即烟水亭)、唐朝的甘棠公园、庾亮楼、能仁寺以及同在江边的浔阳楼、锁江楼、文峰塔(也叫回龙塔)等,或许他走马观花,或许根本就都没到过,如果是到过应有诗文留给后人,文人墨客最爱写诗作赋,就像现在的诗人一样每到一处无论是景点还是新的地方,总想把所看到的东西用诗词记录下来,自古至今文人墨客都一样。从这一点,可以推断欧阳修唯独钟爱琵琶亭,对于文学大佬来说,自然对这《琵琶行》作者,创作背景再熟悉不过。于是,他到了江边,领悟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写下的《琵琶行》。

  他也特意选择一个月亮高挂的夜晚,登上琵琶亭,江风吹来,心旷神怡,一轮明月映在江心,一簇簇荻草新长出的嫩叶在月光下闪烁片片磷光,隐约见到江面漂来一两只画舫,不知是江岸还是江面画舫也传来悠扬歌声,这极像白居易笔下的浔阳江头夜送客场景。

  如果把欧阳修贬谪滁州写下的《醉翁亭记》与《琵琶行》内容作对比,不难看出两篇文章都饱含了心境低谷,寻求乐趣,这点非常相似。从文风看,两人都没像李白那样用规规矩矩律韵去写,都有一种不拘一格自由言诗味道,应该说他俩的文风也非常相似。就从这两点来看,足以说明欧阳修对白居易的敬仰。

  那时琵琶亭可没有现在气场大,只有一个琵琶亭建在江边城防墙上,在墙门头上雕刻“琵琶亭”三个醒目大字。欧阳修在琵琶亭上发出感慨,写下了两首诗‌《琵琶亭》“乐天曾谪此江边,已叹天涯涕泫然。今日始知予罪大,夷陵此去更三千。”和《琵琶亭上作》“九江烟水一登临,风月清含古恨深。湿尽青衫司马泪,琵琶还似雍门琴。”第一首诗通过引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天涯涕泫然”表达与白居易被贬谪同样愁绪。第二首诗借白居易贬谪江州创作《琵琶行》的历史背景,抒发诗人宦途失意孤寂悲愤,将琵琶声与历史琴音交织,形成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东佳讲课

  现如今一个人口不到18万的小县,在宋朝抑或也只是个小县,那为何大名鼎鼎欧阳修来九江,那么多大县不去,却偏偏要造访德安县呢?原因只有一个,为东佳书院而来。

  1044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搞官员制度改革,触动一部分人利益,朝廷小人当道,由此受到牵连,从参知政事二品官职上贬谪到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一下子由中央首脑机关繁忙工作中出局而变得轻松起来,于是,有时间开展一些游学活动。

  东佳书院是中国最早的书院之一,被民间戏称古代的清华大学,创立于公元889年,比白鹿洞书院还早半个世纪,是由德安义门陈氏七世祖陈崇创建。书院声名远扬,吸引欧阳修前来讲学。

  一辆马车在官道边上停下,欧阳修在随从和前来迎接当地官员簇拥下,向着东佳书院走去。书院后面一座东佳山映入他的眼帘,崖壁像一只白鹤展翅,又像是天人用刀斧削过一样笔直垂下,给书院设置一幅自然屏风,东佳书院因此山而得名。

  在东佳山半山腰处,有一座寺庙名叫“一字园寺”,为书院带来颇多禅气,寺庙旁有一岩石幽洞常年清泉涌出,飞泻而下,形成瀑布,远处望去像一条白带和一座寺庙组成一幅绝妙画面衬托书院,给欧阳修留下东佳书院初步印象。

  他兴致勃勃迈进书院其中一栋书堂,书堂内明亮宽大,呈长方形状,堂中设置石板天井,堂厅圆木柱颇多,每根木柱书刻楹联,为整个堂厅增添不少书香气息,边房摆满课桌。

  接下来几天里,欧阳修给学子们讲学,他从勤学苦读‌、‌品德修养‌和‌文学革新‌等方面为学子灌输,精彩的讲授受到学子们阵阵掌声。

  他善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常带着学子到野外采风。一天,他与学子们登上“一字园”,面对削壁、峭岩、古松、层峦、清泉。不禁吟道:“奇峰巍峨,三岩突兀;一岩如堡,临空北悬;一岩如虎,伏颠东腾;中岩赤壁,陡然下坠。”突然他的目光盯在了这幽洞清泉,对随同学子们出了一道拆字上联:“山石岩泉流白水”。要求学子们答出下联来。

  一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没有人能对得下联。

  岁月沉淀,东佳书院已被村庄“吞没”,如今当地政府依照志书中记载复制当年东佳书院,供后人参观旅游。其中,一处景点接官厅里两根柱子上将欧阳修所出拆字上联写在其右,预留一柱空白给世人想象。

  看到这副拆字对联,也曾让我绞尽脑汁想出了一句下联“金秋锹基入其土”,锹溪,是一个古老的地名,坐落在爱民乡土塘村三组,因为此地溪似土锹,故当地人称此地为“锹溪”,又因方言谐音也被称作“秋基”。我之所以在此拙作,再一次抛砖引玉,只想表达对欧阳修深切怀念和崇敬。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