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圩整治旨在构建‘人鸟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可不能让乡亲们的农田‘喊渴’!”望着因矮圩整治后水源调整,部分农田面临灌溉难题的场景,地处鄱阳湖畔的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丁山村村支书熊林源的担忧,化作了一场与旱情赛跑、为民生奔走的攻坚行动。
此前为守护水生态,吴城镇推进矮圩整治,可是新的问题接踵而至——部分传统取水点受影响,农田灌溉水源“缩水”。看着干裂的田垄、农户焦急的眼神,熊林源明白:生态账要算,百姓的“粮袋子”更不能亏,“必须让整治成果与民生保障并行,这是咱基层干部的责任!”
他第一时间扎进田间,用脚步丈量每一寸缺水农田。烈日炙烤下,草帽遮不住额头的汗,运动鞋沾满泥浆,却挡不住他探寻水源的急切。“李大爷,您家稻田缺水范围我记好了。”“熊婶,您别慌,咱们一起想办法。”朴实的话语,传递着共克时艰的温度。
为解水源困局,熊林源开启“三头六臂”模式:白天,跑镇里、找水利部门,请来专家勘测水文,沿着河道、沟渠“寻宝”般挖掘可用水源;傍晚,组织村民代表座谈,听建议、聚智慧,让土办法与科学方案碰撞。当发现可通过疏通旧灌渠、临时调配抽水设备缓解危机,他连夜协调机械、筹备物资,誓要打通农田“输水线”。
挖渠现场,熊林源既是“指挥官”又是“实干家”。盯着挖掘机精准作业,生怕挖偏一寸影响供水。当设备调试时,他跟着村民搬水管、接水泵,浑身溅满泥水,却在水流喷涌而出的瞬间,笑成了“泥人”。
那些天,熊林源的作息成了“庄稼钟”:天未亮,巡查灌渠是否漏水;日西沉,统计当日灌溉亩数;夜渐深,梳理次日供水计划。农户们看在眼里,悄然把自家的凉茶、草帽塞到他手边,“支书为咱拼命,咱也得拼命!”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让抗旱行动更有力量。
如今,汩汩清水流进干涸农田,枯萎的秧苗重新焕发生机。这场“解渴”攻坚战,不仅解了农田之急,更让熊林源一心为民的形象,深植百姓心中。他用行动证明:基层干部是百姓的“主心骨”,只要把民生疾苦扛在肩,生态发展与民生保障,终能书写“双赢答卷”,而那片重新泛绿的田野,就是对“为民办实事”最生动的注解。
(王小龙 徐陈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