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驻村故事 | 党建引领激活内生动力 实干担当绘就凤凰新篇——蔡岭镇凤凰村驻村工作队产业发展纪实

8月9日 18时 阅读 33263

编者按



在乡村振兴的广袤舞台上,一批又一批驻村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员积极响应号召,奔赴乡村一线,在帮助建强村党组织、巩固脱贫成果、发展乡村产业、推进乡村建设、抓好乡村治理、为民办事服务上持续用劲。都昌组工微讯特开设【我的驻村故事】专栏,用“笔触”讲述驻村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中帮群众解决的实事、个人成长的故事······

连片的稻田映照希望,闲置的水塘焕发生机。蔡岭镇凤凰村驻村第一书记郭能兴紧紧依靠村党组织,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聚焦土地流转、科技兴农和资源盘活,带领村民在广袤田埂上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如今,800亩稻田金浪翻滚,100亩水塘鱼跃欢腾,昔日沉睡的资源正转化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


01

支部引领破坚冰,零散农田变沃野

启动优质稻种植项目,首道难关便是土地流转。面对村民“零散地块难成片”“流转后收益有保障吗”的疑虑,驻村第一书记郭能兴带领工作队,在村党支部的强力支持下,协同村干部,将政策宣讲会开到田间地头,把思想工作做到农户心坎。工作队带着政策文件挨家走访,59户农户家中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村民老王起初顾虑重重,担心失去“饭碗”,工作队便邀请他参加村民代表大会,一笔笔细算经济账:土地流转费稳定在每亩300-380元,加上优先在基地务工的收入,远超零散种植效益。最终,在“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下,800亩零散农田成功流转为连片良田,为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奠定了坚实基础。






02

科技赋能提效率,老农活计焕新颜

“以前插一天秧,腰都直不起来。”这句感慨道出了传统农耕的艰辛。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升产业效益,工作队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成功引进40万元专项资金。当崭新的插秧机、收割机开进村里,乡亲们纷纷围观,充满期待。机械化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插秧机日作业能力达20亩,收割机效率是人工的10倍,全村农业机械化水平由此提升60%,彻底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代。同时,在村党组织协调下, 乡农技专家被请到田间,手把手教授村民种植优质稻种“臻两优861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预警等科学种植“新法子”。科技加持效果显著,预估亩产可达650公斤,较传统种植增产两成,仅此一项预计可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位村民脸上。





03

闲置资源巧盘活,水塘变身“聚宝盆”

凤凰村拥有100亩闲置水塘和178亩功能单一的环山水库,曾是沉睡的资源。工作队与村“两委”反复调研论证,决心让“死水”变“活钱”。“这水质好,养鱼准行!”思路既定,在党组织引领下, 投入6万元启动资金,投放草鱼、鲫鱼苗6万尾,并配套建设了标准化投喂区。创新采用“村集体+农户(脱贫户优先)”的经营模式, 特别安排脱贫户老王和小谢负责日常管护,确保其获得稳定月收入。水产技术员的专业指导让养殖更科学,“以前凭经验,现在懂科学,鱼苗成活率都到85%了!”老王的学习笔记记得密密麻麻。预计年底可产鲜鱼3.5万斤,产值达20万元, 昔日的荒芜水塘,真正成了带动增收的“聚宝盆”。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通过打好土地流转规模化、农业生产机械化、闲置资源产业化“组合拳”,凤凰村驻村工作队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成功带动30户家庭依托产业项目实现稳定增收。金黄的稻浪是奋斗的画卷,欢腾的鱼苗是希望的象征。凤凰村的振兴故事,正随着田埂上播撒的希望,不断续写新的篇章。

(来源:都昌组工微讯)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熊焕唐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