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彭泽港区红光综合枢纽一期码头现场,不同于昔日港口码头的“脏乱差”印象,映入眼帘的是“洁净美”的现代化“无废码头”形象。自入选国家“十四五”“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来,我市将“无废城市”建设与推进美丽九江建设一体部署,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生活垃圾治理、危废信息化监管等领域持续发力,为守护长江一江清水,描绘“天蓝、山绿、城美”的生态画卷筑牢根基。
目前,全市共建成285个“无废细胞”,完成58个固体废物利用处置项目,创建2家国家绿色园区、40家国家绿色工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从理念到实践,从蓝图到现实,这是九江市“无废城市”建设交出的硬核答卷。
“无废”治理新格局逐步构建
在柴桑区的江西新华九江印刷有限公司,困扰负责人邹平岭多时的危废处置难题,如今得到了有效解决。
“以前每月要花3000元维护危废库,现在通过‘小微直转’模式实现即产即清,成本下降了70%。”指着监控危废流转的电子联单,邹平岭介绍说。
这种“小微直转”模式,即小微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由贮存点直接转入小微收集试点单位仓库规范贮存,是九江市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制的一套危废处理方案,直击其危废量少、贮存成本高的痛点。
江西新华九江印刷有限公司的经历是九江市系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分类精治为路径,针对工业、农业、生活、建筑垃圾、危废五大领域精准施策,系统构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全链条治理体系。
工业领域绿色转型加速,一批国家级绿色园区、工厂成功建成,168家重点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累计削减污染物2.56万吨;推广农作物秸秆“五化”利用,建成42个收储中心和72家利用企业,综合利用率高达95.43%,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膜回收率分别达79%和87%以上;城乡垃圾分类高效运转,建成“四厂一中心”体系;危废管理则插上“智慧翅膀”,赋码溯源与“货架式”精细化管理让每一份危废去向可控可查。
“无废”理念在企业一线开花结果
走进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的流化床锅炉车间,企业利用自备电厂低品位蒸汽将湿污泥间接加热干燥后,送至流化床锅炉协同处置。
“污泥干化排出的气体经冷凝产生的污水处理后可回用到循环水场,烟气经收集处理后达标排放,污泥减量率达到95%。”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安全环保部环保室主任米鹏涛告诉记者。
坚持源头管控、全过程减污降碳,大力推进数智化改造、绿色化转型,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无废”实践取得积极成效。近年来,工业一般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均达到90%以上,其推动构建石化行业绿色替代及固废循环利用“无废”生产模式,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首批“无废企业”典型案例。
此外,九江凯华医疗废物处置有限公司作为全省首家处置能力最大、处置类别最全、处置工艺最先进的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综合性处置企业,有效保障了全市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九江礼涞打造的“养殖服务—农业环保—种植服务—农产品加工流通”循环农业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既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土壤改良等社会难题,又联农带农推动了乡村振兴。
“无废”生活渐成行动自觉
垃圾兑换“银行”、建筑垃圾(余料)回收点,“积分制管理”……瑞昌市范镇红岗村成功入选第二批九江市“无废细胞”。
“村民通过存储垃圾兑换分值,利用积分换购生活日用品,有效调动村民参与垃圾治理的积极性,逐步养成主动分类、共治共享的良好习惯。”红岗村村民曾宪枝介绍说。
同时,红岗村探索建立了农村改厕“456”模式、“垃圾兑换超市”“建筑垃圾(余料)回收点”和“积分制管理”运行机制,变末端清扫为源头减量,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有效实现了村民增收、乡镇减负、垃圾减量的目标。
近年来,九江市将“无废城市”建设深度融入社会单元,以机关、企业、乡村、工地等11类“无废细胞”激活全民共建,目前已建成285个“无废细胞”,形成全域辐射效应。
同时,通过联动开展垃圾分类主题班会、农膜回收宣传日、“国际无废日”沉浸式体验等活动,切实增强公众环保意识。不断探索“赛事+无废”融合模式,连续两年在马拉松、运动会等大型活动中推行云端倡议、绿色出行、使用可循环物品等举措,通过绿色赛事的举办提升“无废城市”建设的“含绿量”。
执“无废”之笔,九江奋力绘就的不仅是一座城的生态新卷,更是长江经济带一曲关于永续发展的绿色和鸣。下一步,九江将紧扣国家和省级目标任务,凝聚合力、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全力推动“无废城市”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取得更大成效。
(尹亮亮 九江日报记者 周慧超)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