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漱芳与“革新三友”
■ 刘 峰
蔡漱芳,号艺圃,1882年出生于湖口县张青乡檀垅蔡村一个私塾教师家庭。蔡漱芳曾继承父业,在乡间教书一年多。后又入九江中学堂,学习数学、理化。毕业后考取公费留学,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学院,攻读物理、化学。1909年学成归国,他应聘母校九江中学堂,任理化教师。
蔡漱芳结识了九江海关职员林森和在同文书馆读书的吴铁城等人,共谋开民智,传播革命思想。辛亥革命消息传来时,他们立即策动清军驻九江的标统马毓宝发动九江起义。1911年10月23日,九江光复独立,成立武昌军政府九江分府,马毓宝任都督,林森为民政长,吴铁城任总参谋官,蔡漱芳为文事局总务科长。江西都督府成立后,马毓宝一度担任江西都督,蔡漱芳任省文事局(后改为教育司)总务科长,曾代理教育司长。林森是国民党元老,后来长期担任国民政府主席。吴铁城是在林森影响下加入同盟会,曾任上海市市长和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等要职。蔡漱芳则以提倡科学、启迪民智为己任,一直从事教育工作。
1914年,蔡漱芳任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抚州)校长,1920年任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南昌)校长,1925年任江西省立第三中学(九江)校长。1927年担任江西省立政法专门学校教授,并应时任省民政厅厅长、湖口同乡杨赓笙之聘,兼任民政厅秘书,1930年任濂溪师范(原名五邑中学)校长。后长期在江西省教育厅工作,1946年秋,因年逾花甲引退,但仍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并兼任湖口县参议会参议长。1952年被聘为江西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1955年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1972年病逝于南昌。
在任江西省立第三师范校长时,蔡漱芳聘任的彭贡玮、胡铁生和饶思诚三位教师,被称为“革新三友”。
彭贡玮,字百庭,1876年出生于湖口县流芳彭桓六村(后划归都昌县辖)一个书香人家。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1910年回国。1912年3月,辛亥革命后任都昌县首任知事。1914年秋,跟随蔡漱芳到第三师范学校任教育学科教员。1920年,又随蔡漱芳到第一师范,任主任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事。1923年,担任湖口县流芳小学董事会董事。1925年,被江西教育厅委任为湖口县教育局局长。在湖口任职期间,配合北伐军光复湖口,帮助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县组建党部。1928年归隐家乡教书,不久逝于家中。彭贡玮的三儿子彭远良自小随父亲在抚州和南昌读书,1927年4月被推荐到武昌中央农民讲习所学习。回乡后,彭远良与担任湖口县农民协会常委的堂兄彭远镇一起从事农民运动。彭远良还担任赣东北第一游击大队中队长、代理大队长,1930年牺牲时,年仅29岁。
胡铁生,号鄂勋,1886出生于湖口县凰村下秦家。废科举后入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理科学习。修业期满后,任江西省教育厅秘书,并担任武汉《大江报》主笔。1919年受蔡漱芳校长所邀执教省立第三师范,任图工教员。继而,又随蔡漱芳到省立第一师范任教。后曾在九江五邑中学任校长,执教于江西陆军讲武堂,还担任过湖口县教育局局长。1926年11月,北伐军光复湖口后,胡铁生回到湖口投入革命,任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在均桥组织了湖口第一个工会组织——店员工会。次年4月,在义区组织农民协会,被选为主席。义区大地主、团总周伯衡仗着其弟周峙吾为省议员,强取豪夺,无恶不作,曾将一欠租农民绑在板凳上活活锯成两段。胡铁生虽然与周家沾亲带故,但他认理不认亲,组织群众将周伯衡捆交县长治罪。县长受贿,打算释放周伯衡。胡铁生带领群众,冲进县衙将周伯衡揪出。愤怒的群众将周伯衡游街示众,控诉其种种罪状后,在东门外将其处死。1928年5月,胡铁生再次出任省教育厅秘书,1935年因病归乡,1937年病故。
饶思诚,字让三,1882出生,临川县人。科举废后,考取江西优级师范,后入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主攻英文,辅修地理。毕业后,任临川县立高级小学堂堂长,后被蔡漱芳聘为省立第三师范英语教员。蔡漱芳离开省立第三师范到省立第一师范时,饶思诚亦追随前往。1926年11月,北伐军攻入南昌后,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成立,饶思诚担任党部执行委员兼青年部长。之后,饶思诚积极组织和领导青年学生配合和参与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军撤离南昌,饶思诚因身患肺病未能随军,潜回临川乡间教私塾。后经蔡漱芳推荐,在南昌一中任教,未满一学期又因病住院离职。病情稳定后,蔡漱芳介绍饶思诚到省图书馆担任馆员。新中国成立后,饶思诚以民主人士身份出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江西省副省长。1958年8月病逝于庐山。
蔡漱芳思想进步开明,尊师爱生,与“革新三友”更是同气相求,十分器重与包容。据学生回忆,彭贡玮上课不按书本,考试也不选择书上的内容。但彭贡玮教学认真,铃声一响,总是赶在学生之前进入教室。他说话幽默,常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彭贡玮讲起课来往往忘记时间,学生总是脚擦地板催他下课吃饭。下课后,彭贡玮喜欢端着水烟斗在校内走来走去,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义务为高年级学生补习英语。胡铁生则不仅精通专业,还擅长书法绘画,能文能武,擅骑马。
五四运动时,省立第三师范的老师开社会风气之先,带领学生到城外河东会馆演出文明话剧,得到蔡校长的支持。当时,有个学生叫徐定林,他虽家贫但学业成绩好,深得老师们的喜爱。老师便介绍女子职业学校的学生邓某与其结婚。但女方家长不同意,把女儿送回乡下,老师们又设法把女子接回。这件事引起邓姓家族的不满,以有伤风化为由,要求撤换蔡漱芳校长。当时的教育厅长是鲁迅先生的挚友许寿裳,也是一个思想开明的人。他不仅没有处分蔡漱芳,还顺势将他调任省立第一师范校长。
蔡漱芳离开学校去南昌未归,全校师生便组织护校会,并派出代表赴南昌请求教育厅收回成命,让蔡校长回来主持校务。蔡漱芳语重心长地说服代表,要尊重上面的命令。他告诉学生们,接任的张一清校长是教育厅长物色来的,是一位留学日本的好老师,也会是个好领导人。为了劝学生们赶快回去,他还说省会南昌办学条件好,自己不想回抚州。代表们不好强求,这才回去了。张一清校长果然如蔡漱芳说的一样,他以校为家,与学生朝夕共处,深受大家的喜爱。张一清不忘前任的创业之功,在校园立了一块石碑,亲自题写“艺圃”两个大字并撰写碑文,刻于石碑。
在“革新三友”中,与蔡漱芳相处最久的是饶思诚。两人患难相助,是莫逆之交。蔡漱芳受到地方士绅围攻,饶思成虽为当地人,却站在蔡漱芳这边,不与地方绅士为伍。当蔡漱芳离开抚州去南昌时,饶思成即婉拒继任校长的挽留,追随蔡漱芳到省立第一师范任教,被蔡漱芳聘为训育主任兼英语、地理教师。
到南昌任省立第一师范校长后,蔡漱芳与饶思诚一起鼎力支持学生运动。该校也是南昌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开展学生运动的活跃阵地。学校涌现出一大批江西党团组织的早期骨干。据统计,江西早期党团员中,与蔡漱芳有过交集(1920年~1923年期间在省立第一师范读书的学生)有20多位。其中被前任校长开除的进步学生丁健亚(修水人,曾任共青团南昌地委书记、中共江西地委代理书记)、邹努(新干人,曾任团南昌地委书记)、冯任(都昌人,曾代理江西省委书记和湖北省委书记)、陈赞贤(南康人,著名工人运动领袖)、陈逸群(铜鼓人,曾任中共铜鼓县委书记)、朱由铿(南康人,曾任赣州地委书记)等同学,均被恢复学籍,后来他们都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欧阳洛(永新人,曾任湖北省委书记)、谭和(都昌人,曾任湖口县委书记)、甘特吾(修水人,曾任修水县委书记)等革命烈士,与都昌党组织创建人刘越、曾任早期江西省委书记的刘九峰、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空军副司令员的王弼等人,也都曾经接受过蔡漱芳校长的教导。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熊焕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