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 | (品读)两代人的文化冲突 ——刘庆邦《京京爷爷》读札

7月12日 19时 阅读 28765

两代人.jpg


两代人的文化冲突

——刘庆邦《京京爷爷》读札

■ 伍 穆


刘庆邦的短篇小说《京京爷爷》,首发于《北京文学》“名家开篇”栏目,《小说月报》后来又转载了。小说写一对花甲老人从农村来到北京帮儿子带孙女的故事。“京京”是孙女的小名,爷爷被称作“京京爷爷”。

小说运用第三人称,但融入了京京爷爷的视角,表现了第一代(来自农村的老人)和第二代(从农村进入城市工作、生活的大学生)、第三代(在城市出生和成长的孩子)之间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矛盾(实质上是两代人的矛盾,因为孙女是受爸妈的影响,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世界观)。两代人的矛盾绝不仅仅是代沟,而是两种文化思想的冲突。爷爷所代表的是传统文化思想,儿子、儿媳代表了现代价值观,这种矛盾表面上并未形成激烈的外部冲突,却最终走向了难以调和的地步。

在小说中,爷爷是一个善良、勤俭、隐忍的老人,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在生活中极度节省。为节约自来水,他接雨水擦地板。他不让孙女玩自来水,不让孙女玩大米。为了自己离开土地后也能挣点零花钱,他学别的老人捡废品卖。他想着要顾全儿子的面子,每一次捡废品都要避开旁人。他唯一的嗜好是抽烟,在老家是卷旱烟抽,进城后买最便宜的纸烟,“总是把烟抽得彻头彻尾”。为了避免家人的嫌弃,他把吸烟的地方从客厅转移到卧室、阳台。爷爷在老家上过中学,当过会计,做过代课教师。他的儿子有出息,在北京上大学、工作,还在北京成家、买房,很受村民羡慕,在村子里是个有脸面的人。但在儿子家里,爷爷却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多余的人。爷爷还有一个心结,就是他的家庭几代单传,到儿子这一代又是个女孩,因此特别期望儿子儿媳再生一个男孩。这个念头,他自己不敢跟儿媳说,便让老伴去探口风。在这些情节中,充分体现了一位传统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家庭伦理观。而现代文化思想熏陶下的儿子儿媳,与他的传统观念格格不入。他们认为自来水、粮食只是用钱换来的廉价商品,不必那么珍惜。抽烟危害健康,二手烟对孩子的伤害更大,必须戒掉。在住宅小区捡垃圾卖钱,不仅会带回细菌,如果传到单位,领导和同事还会以为他们对父母不孝顺,影响他们的“进步”。在生二胎的问题上,儿媳的态度更是像淬火的钢铁一样决绝:“连京京我都不想生,生了就后悔了。还想让我生第二胎,门儿都没有!”这些话表现了年轻一代的文化心理:自我,独立,疏离人情,享受当下。这种文化观念和行为,必然影响到年幼的孙女,加上孩子过早的叛逆心理,对爷爷产生了厌烦情绪。爷爷努力理解、宽容儿子儿媳,但在平静的生活中也暗流涌动。他感受不到天伦之乐,生活习惯和思想行为屡屡受挫,最后黯然回乡,孤寂而终。作家没有把笔墨铺陈在爷爷外部行为的描绘上,而是深入到爷爷与儿子儿媳不同文化心理的对立和冲突上。爷爷的命运带有悲剧色彩,反映了上一代人来到城市子女家庭后难以“独善其身”的心理困境,这是在不同代际中普遍存在的社会性问题。

小说开头用大量篇幅对久旱少雨的京城展开细腻的描写,表现京京爷爷盼望下雨的心情,既有长期在北方农村濡染的思维定势,又有非常现实的对雨水的祈盼。这种对天气变化的敏感和焦虑,不是城市居民所能感同身受的。几个月只有零星的小雨,“有的是雨过地皮湿,有的连地皮湿得都不均匀,没树罩着的地方是湿的,树叶稠密的大叶杨树下面还是干的,干得地面一片白。”久旱后草坪的变化,也只有庄稼人才有如此细心地关注:“一些原本绿色的草坪,其中也出现了黄色的斑块,有些难看。”雷雨终于下大了。通过特殊的角度,爷爷看到了雨瀑奇观:“单元楼门口上方有一块探出去的水泥遮板,如注的大雨落在水泥遮板上,不做任何停留,便从遮板的边沿平滑下来。平滑下来的雨水,有的呈条状,有的结成一块一块,还有的被扯成了扇子面,像透明的玻璃一样。”这种异于自然状态下的雨景描写,看似体现人物的百无聊赖,其实反映了爷爷对自然的向往和渴望,对现实困境的纾解和释放。在爷爷珍惜水的心理描写中,回忆起在农村挑水的艰难。直到改革开放后,家乡的人们都户户打压水井,恪守着“能省一瓢是一瓢”的节约理念。他铭记从老一辈那里听来的传说:人死后到了阴间,要把生前用过的水重新喝一遍(连脏水也要喝光)。直到用水不再困难的时候,爷爷仍坚持只擦澡而不洗澡的生活习惯。这些充分说明,珍惜水的观念是如何经年累月地根植于普通农民的文化基因中,成为他们为人处事的“集体无意识”。

在城里的几年里,奶奶做饭、带娃,爷爷买菜、保洁。奶奶任劳任怨,寡言少语,在家里存在感很低。小说对儿子儿媳也没有太多着墨,主要是通过京京爷爷的眼光和心理侧面来勾画。爷爷奶奶都没有养老金,只是在老家时勤俭节约,存了一些钱。爷爷平日买菜是花自己的钱。当儿子有一次递钱给他时,他没有接,说:“我带来的钱还没花完呢。”爷爷之爱子,可谓宅心仁厚。反观儿子儿媳的“隐形啃老”,就有点不地道。京京幼时是不容易伺候的,小说写奶奶哄她睡觉:“京京的精神头总是很好,老是大睁着眼睛,不愿意睡觉。老伴儿每次都又是拍,又是哄,又是讲故事,又是唱催眠曲,才能把京京哄睡着。”儿子儿媳对父母的辛苦付出没有任何感激之情,反而对父母十分冷漠。小说描写爷爷的感受:“儿媳很少喊他爸,很少跟他说话,也很少正眼看他。”两代人在许多问题上都意见相左,特别是教育理念,不管爷爷说什么,儿媳都认为不对。年轻人懂得科学知识,很多看法有其合理性,但不应过分排斥老一代人,要顾及父母的感受。像许多家庭一样,“儿媳是真正的主人”,媳妇的意见,常常通过儿子去宣达。儿子与父亲谈话,传达“三条意见”,没有一点亲情的融入和润滑,在老人听来像是“质问”。当然,老一辈人来到城里投靠子女,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也应与时俱进,主动学习和适应新的环境,适当转变消费观念等,但在两代人之间,矛盾的主要方面显然在儿子儿媳一方。老人在几十年中所形成的思维习惯和行事方式,要他们一下子改变谈何容易,何况京京爷爷并没有严重的缺点,他安分守己,在许多方面堪称“好人”。唯一的问题是抽烟,根据京京爷爷的性格和文化程度,稍稍假以时日,这一点也不是不可以改掉。关于教育孩子,老人的意见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老人认为应当培养孩子节约粮食的观念,这一条无论如何都是对的,当然老人也要讲究教育孙女的方式方法。儿媳对老人的意见全盘否定,影响到孙女也公开与爷爷对抗。在关键时刻,儿媳不但不出面转圜,反而暗中给孙女鼓气,最终导致家庭的分裂。

刘庆邦的这篇小说,用细腻的描写和悲悯的情怀,触及了家庭矛盾中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它就像一面镜子,让当今的年轻一代和老一代都能从中照见自己应该努力和改进的地方。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方旬瑜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