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
■ 南山松
数度为宰相,却清廉朴素一生;文章节行高一世,当之无愧八大家之一。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梁启超评价他是三代内的完人,他就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江西临川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聪慧,博览群书能过目不忘,下笔成文思想深刻,22岁考中进士第四名。初入官场,有一次他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看到高塔之上旭日东升,气势磅礴,顿时激起了对未来的远大抱负。他挥笔写下《登飞来峰》一诗明志:“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他日后改革的宣言。改革路上必有反对派的阻拦,但王安石觉得自己站得高,胸怀坦荡,心底无私,根本不怕奸邪小人。年纪轻轻,王安石就表现出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豪迈气概。
王安石的变法初衷,旨在富国强兵,扭转北宋积弱积贫的局面,由于触动了部分权贵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疯狂反击,加之改革集团内部成员人心不齐,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先后两次出任宰相,深得宋神宗器重,但是他却清廉一生,从不以权谋私,接受他人馈赠。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这么个故事,王安石在宰相任上生病了,医生给他开的药方中有一味名贵中药“紫团山人参”,京城所有药店缺货,有个官员听说了,正好他有这种人参,就给王安石送去几两,但王安石坚决拒绝,他说:“我一辈子没有用紫团山人参也活到了今天。”
王安石身为宰相,却一生粗茶淡饭,衣着破旧不堪,清贫至极。据说有一次王安石儿媳娘家亲戚来拜访他,身为宰相的王安石请人共进午餐时,桌子上竟然只有几块胡饼。平日吃惯了美味佳肴的公子哥儿没办法,只将胡饼中间嵌肉的部分吃了,四周的饼皮没有吃。王安石舍不得浪费,竟将客人吃剩的饼皮吃了。王安石清廉为官,刚正不阿的官品人品深得朝野一致好评,以至于并不支持变法的黄庭坚都盛赞他是“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因为政见不同,朝中很多人反对王安石,但大家对他的私德都佩服有加。司马光是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领袖人物,但当王安石被罢相后,皇帝询问司马光对王安石的看法,司马光赞叹王安石疾恶如仇,有古君子之风。
作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写诗作文时态度极为严谨,常常为了用好一个字要推敲好多天,所以,王安石的作品流传至今,都是深受读者喜爱的经典之作。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后返回金陵(现在的南京),船泊镇江对岸的瓜州时,他偶得一诗《船泊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写完后他反复吟咏,总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这句不够好。反复斟酌后,他将“到”字改为“过”字,但仍觉不理想。几天几夜他都在琢磨,又将它分别改为“临”“度”“来”“吹”“遍”等,前前后后做了上十次修改,但他还是不中意。经过数日苦思冥想,他一抬头看见春回大地,满眼尽绿,突发灵感将“到”改为“绿”,诗的境界顿时全出,整首诗也因为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惊艳千年不衰。
尽管后世对王安石变法褒贬不一,但作为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的王安石,对中国政治和文学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熊焕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