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各抒己见谈《浔阳蹠醢》(三)

5月14日 19时 阅读 30584


各抒己见谈《浔阳蹠醢》(三)


诠释《浔阳蹠醢》的创新之作

周明学 九江一中原副校长,二级正高级教师,江西省历史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今天的座谈会是九江地方史志重大研究成果的展示会、推广会和总结会。借此机会,我想向整理《浔阳蹠醢》的动议者、保障者和编撰者表达敬意和感谢。这次同时出版影印本、注释本(注释本包含了校勘、断句和注释),这是一种创新。《浔阳蹠醢》注释本是这部地方文献的首次深度整理,不仅提高了它的附加值,更方便了社会大众对它的使用,这是九江地方史志的重大研究成果。

《浔阳蹠醢》是清初九江贡生文行远为编修康熙《九江府志》而编辑的资料长编。它的史料价值至少有三点:一是可补康熙《九江府志》之阙,二是可纠康熙《九江府志》之谬,三是保存了失传著作的部分内容。这次整理,编撰团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他们的默默付出,我要表达崇高的敬意。

由于《浔阳蹠醢》的注释本是对这部古籍的首次原创性整理,可资借鉴的学术成果不多,加上整理花费的时间不长,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足和遗憾。希望后续能出版修订本,提高古籍整理的质量,这是古籍整理工作中的通常做法和一般经验。也希望有关部门能牵头建立整理出版九江地方文献的支持机制,设立专项资助经费,用机制来保障、用计划来推动九江地方文献的定期整理出版。比如,可以按照《浔阳蹠醢》的整理出版模式——影印本、注释本同时出版,来策划出版《九江地方文献丛书》。


触摸九江的文明脉动

徐波 201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古代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九江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浔阳蹠醢》注释本的出版,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该书是文献抢救工程的里程碑,是学术研究的新范式标本,对文化传播起到了创造性的转化作用。

2024年注释本对清康熙榖明堂刻本进行5300余处注释校勘,通过影印本与简体注释本双轨呈现,既保留古籍原貌又实现现代阅读转化。这种“双轨制”出版模式,使珍稀文献得以突破时空限制,成为可触可感的公共文化资源。值得关注的是,以王晓健先生为首的学术团队依托国家图书馆提供的数字化底本,在版本对校中还原了原书特有的编纂逻辑与知识谱系。

该版本为区域史研究提供了可靠底本,其校勘成果直接服务于多个维度,如:通过《兵防》等篇目,可以重构清代九江军事技术史细节;利用《禅喜》《果报》的民俗记载,补全长江中下游民间信仰的生态图谱;注释中揭示的商船铁锅配置、码头草鞋编法等文化信息,激活了被正史过滤的民间记忆。这种多版本互证的校注方法,为地方文献整理树立了新标杆。

简体注释本的出版彻底改变了古籍传播的局限。普通读者可穿透文言障碍,直接触摸九江的文明脉动。该书特别注重历史细节的当代转译,既保持考据严谨性,又赋予其文旅融合的阐释空间。

《浔阳蹠醢》注释本既是地域文明的“全息投影”,也是古籍活化利用的标杆案例,重塑着历史叙事的认知维度。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