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新时代的英雄赞歌
——专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徐贵祥
■ 九江日报记者 林静/文 李涛渊/摄
徐贵祥,安徽六安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军事文学委员会主任。1978年12月参军,曾任排长、连政治指导员、集团军政治部组织处干事、师政治部宣传科长、解放军出版社总编室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文艺创演系主任等职。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有中篇小说《潇洒行军》《弹道无痕》《年根》等,长篇小说《仰角》《历史的天空》等。获第七、九、十一届全军文艺奖,第四、九、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全民阅读更要提倡经典阅读
《长江周刊》:“全民阅读”一词已经是连续12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您参加第三届江西省全民阅读大会,在庐山阅读论坛上以“在阅读中成长”为题进行演讲,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阅读推广工作。您认为我们在哪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持续深化全民阅读?
徐贵祥:阅读是一个人眺望世界和未来的窗口,阅读让我们的视野走出曾经栖身的生活家园,获得更为辽阔的精神故乡。当下的全民阅读活动是政府倡导、政策支持、民间响应,图书馆、学校、书店等机构共同参与。2014年10月15日,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始终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早就告诫我们: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这句话非常深刻,风气坏了,精神萎靡,经济再发展也是不健康的。我们的生活中不仅需要物质财富,更需要健康、丰盈的精神财富。
目前市场上的书籍良莠不齐,并非所有的书都是开卷有益。全民阅读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全民共同努力,一方面要求作家在思想上提高品位,提升创作能力,另一方面出版、发行、流通各环节要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经典作品的主要特征就是真善美,一是有真情实感,有真实性;二是有社会责任感,关注人生,关怀弱势群体;三是有艺术感染力,能够引人入胜、动人心弦、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经典文学作品是经过时间和读者检验的。我们要推动经典成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活水源泉”,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才更足。作为作家,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提倡经典阅读,引导大家读好书。我们相信,经典的力量是挡不住的,总有人在默默地寻找,沙里淘金。
用情用力书写新时代的英雄赞歌
《长江周刊》:您从军几十年,从入伍想当英雄,到成为英雄被人写进作品,到后来自己书写英雄,创作了许多军旅题材的精品力作,塑造了一批有个性、有血性的英雄人物形象。您是如何让笔下的英雄人物摒弃脸谱化,并且在几十年的创作中保持澎湃的写作激情?
徐贵祥:我是在执行重大任务中成就文学梦的,曾笑称自己立过九等功。第一次,1979年在广西执行重大作战任务立了三等功。第二次是1984年,作为侦察大队的排长在云南执行重大任务立了三等功。第三次是1998年在九江参加抗洪抢险荣立三等功。1978年,我从安徽应征入伍。刚刚结束新兵训练,部队就奔赴广西执行重大任务。我作为一名通信兵,亲眼看见连长李诚忠、指导员赵蜀川等人身先士卒、战斗在前,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连队一战成名,打出了“英雄炮兵连”的荣誉称号。重大任务结束后,在广西扶绥县休整期间,上面来了很多慰问团和记者。空军作家刘天增写了一篇特写《铁鞋踏破千重山》,介绍龙怀富、汪柏坤和我火线送饭的故事。战场上的枪林弹雨、身边战友的英雄事迹,让我热血沸腾,情感奔涌,刘天增的文章让我产生了一个想法,我也要当作家,我的文学梦就是这样被唤醒了。
写好军事题材小说有几个前提:一是要有深厚的军史知识;二是要有丰富的军事常识;三是要有深刻的战争生活体验。四是最重要的一点,你得会写小说,得有小说家的眼界和技术,结构设计、人物关系、情节逻辑、悬念冲突、趣味风格,驾驭得炉火纯青游刃有余。我写小说有个套路,首先要找到人物。从哪里找呢?从历史的语境里找,纵坐标是时代语境,横坐标是地理环境。在漫长的构思想象过程中,我从逻辑思维到形象思维,反复设计论证,在脑海中熟悉那里的一切,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十几年的时间里,我的心里发生过无数次战斗,无数次悲欢离合,无数次喜怒哀乐。在构思的过程中,我更多地关注作品中人物的个性命运和情感,作品会更有烟火味,更接地气。我不仅走进作品中的那个时空,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把握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逻辑。那些人物和故事如泉水一样在脑子里冒出来了,挡都挡不住。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长江周刊》:您曾经主攻军事题材创作。近年来,随着《琴声飞过旷野》《老街书楼》等作品相继面世,有从以往的军事题材向儿童文学转变的趋势。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其背后的原因?
徐贵祥:写一本适合孩子看的书,是我的梦想。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期读到的第一本书,一定会在他的生命中产生深刻的影响,进而可以说,看一个人读什么书,就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今天的孩子们更需要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学艺术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通过精美的故事,携带积极向上的精神,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神奇效果。《琴声飞过旷野》是我创作的首部长篇儿童小说,既是创新,也是回归。作为一名摸爬滚打几十年的军旅作家,用已有的、近于固化的思维方式来创作少儿文学作品是根本行不通的。我必须摆脱大刀阔斧的书作模式,从思想情感到小说结构,再到故事设计和语言表达,都必须力求简洁、晓畅。作为一个成年作家,要想写好少儿读物,最重要的就是回归,拂去世俗生活的尘埃,越过岁月的万水千山,回到童年和少年的梦境,像孩子那样瞪着一双清澈的眼睛,打量我们的明天和未来。因为孩子们最喜欢的伙伴,是孩子。
抗洪精神是九江人民永远的财富
《长江周刊》:每当天灾人祸袭来,人民子弟兵义无反顾,冲锋在前。1998年九江抗洪时,你曾经赶赴九江采访创作。你能否介绍一下当时的经历,有什么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场景?
徐贵祥:我记得那是在1998年8月8日上午,我当时在解放军出版社工作,接到通知到总政治部西直门招待所吃中饭。用餐完毕后直接赶赴机场,新兵连是打起背包就出发,我们是连背包都来不及打。飞抵武汉上空时,我透过舷窗向下望去,顿时心就提到嗓子眼,从未见过如此宽的长江,大堤如发丝一样细。长江中下游平原已危若累卵,洪水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我们落地后,在武汉领取背包,一路乘车采访,10日抵达九江。我是炮兵出身,巧合的是,决战九江立下汗马功劳的也是炮兵团。有一个炮兵团连队就驻在4~5号闸口附近,这是九江长江防汛的重点,用军事术语来讲就是“主战场”。几天前,就是这支部队的指导员胡维君和他手下的几名士兵最早发现了这里的险情,是该团里的副参谋长王耀带领部队最先冲了上去,是连长贺德华带领5名士兵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水中查看管眼。官兵们就站在快被江水掏空的决堤断口处抢险,他们的脚下随时有再次坍塌的危险。大家刚将征调来的汽车、小船投入决口处,就瞬间被冲走。它们不仅不能挡住洪水,剧烈的撞击还对大堤造成更大的伤害。最后发现江面上的21025号驳船有70多米长,便紧急征用该船。由于驳船没有动力,便用两条拖船向大堤决口处慢慢靠近。堵口成功后,水位很快下降了。官兵下水作业切割隔离舱,让驳船缓慢下沉,九江得救了。1998年的抗洪可以说是一场非战争条件下的军事化行动,主战场就在九江,军民同心谱写抗洪壮歌,守护江河安澜。
记得当时在八里湖的大堤上,我们采访了一支部队。虽然他们已经接到精简整编的命令,仍义无反顾地来到九江参加抗洪,为祖国,为人民站好最后一班岗。当时部队接到紧急命令,要赶赴下一处抢险地点,部队领导要求保护我们一行的五名作家安全撤离。这正是深入采访抗洪官兵的好时机,我们哪里肯放过呢!大家强烈要求跟官兵一起转移战场,我们一起扛沙袋、堵管涌,同吃同住。回想起这些场景,虽然是有点艰苦,但是和一线大堤奋战的那些官兵相比,我们简直就是太轻松了。大灾之后防大疫,据说是怕感染血吸虫引发后遗症,参加抗洪的居民都进行了相关的检查。返回北京之后,我们在招待所里隔离了一个星期,还愉快地度过了一段轻松的隔离时光。
九江是伟大抗洪精神的主要诞生地。在这场抗洪抢险斗争中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不仅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九江人民永远的财富。
《长江周刊》:时隔多年,您再次来到九江,对九江的变化有何感受?
徐贵祥:4月20日,我去参观九江九八抗洪展陈馆,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再次来到九江,这里发生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乡村振兴,九江城乡居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当年与大家并肩作战保卫的九江,发生如此可喜的变化,让我们这些参加过抗洪的老兵,感到很欣慰。我走在大街小巷,漫步在甘棠湖边、八里湖畔,寻访我们当年抗洪的足迹。后来发现,我的足迹连同年轻时的英雄理想已深深地埋在九江这片热土中,与它一起成长。时代的阳光正照耀在九江的上空,照亮了九江城。
抗洪经历是创作灵感的源泉
《长江周刊》:您参加九江抗洪后,对您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徐贵祥:在九江参加抗洪期间,我先后采访了两百多人,记了上百万字的笔记,很多人物长期悬浮在我的思维世界里。我每次看到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军区驻九江抗洪前线总指挥董万瑞将军的照片时,总能唤起了当时的记忆。这次参观时才得知董万瑞将军已经去世,心里很悲痛难过。当年他的临时指挥部就设在长江城防堤4~5号闸口附近。记得那次采访是在午后烈日的炙烤下,董万瑞将军黝黑的脸膛、高挽的裤腿、动情的眼神、铿锵的话语,说到激情时抬臂挥动的大手,成为脑海里一道长久挥之不去的记忆,对我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年后,我创作出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梁大牙这个人物的晚年形象就酷似董万瑞将军。这部作品虽然是战争题材,其携带的英雄精神、爱国精神、人物个性等方面,与九江抗洪有着诸多共性。我在军事小说《明天的战争》中就有一个情节,官兵在抗洪抢险中,从废弃的铁路线截下一段铁轨作为支撑,成功堵住堤坝决口。这些都是九江抗洪经历提供的丰富素材,是我创作的灵感源泉,在我很多作品里都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
讲好九江故事是本土作家的使命
《长江周刊》:近年来,在中国作家协会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九江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可喜的成绩。报告文学《新长江传》入选中国作协2023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网络文学《泰坦无人声》《死在火星上》《我们生活在南京》等连续荣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在如何充分发掘长江文化时代价值,赓续城市文脉方面,你对九江的本土作家有什么指导性建议?
徐贵祥:九江有秀甲天下的庐山、奔腾不息的长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雅风古韵的浔阳城,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尤其是庐山,它不仅是九江的庐山、中国的庐山,更是世界的庐山,它是大自然送给我们一份厚礼,“匡庐奇秀”实至名归。从古至今,庐山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人文精神,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朱熹等文豪纷纷踏足这片土地,留下不朽的诗篇。
九江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全国解放战争等诸多历史时期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我而言,是在九江立了三等功,它也是我人生中的一块根据地。与九江的作家交流时感到特别亲切,发现他们都很努力地潜心创作,希望他们要抓住众多文化资源中有特色的本土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抗洪文化,通过深入挖掘提炼,做到心里有爱、眼中有美、笔下有情、纸上有善,从不同角度讲好九江故事。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