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走入工厂,从青涩学徒到技术骨干,熊晓梅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韧和坚守,将青春与热血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丝丝缕缕的纱线,犹如她的人生轨迹,漫长却坚韧不拔,从县人大代表、市党代表、省党代表到全国人大代表,熊晓梅用行动为基层发声,照亮更多纺织人的梦想,在时光的长河中闪耀着敬业奉献的光辉。
深耕一线 “千丝万缕”织就工匠精神
1993年,16岁的熊晓梅进入德安县棉纺织厂工作,一干就是30多年。直到今天,她仍然坚守在纺织厂一线。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是她的真实写照。初入纺织厂时,熊晓梅就被分配到技术要求很高的织布车间,后由于原棉纺织厂改制,她被分配到技术要求更高的细纱车间。面对要求高、难度大的工作,熊晓梅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比别人更早到车间,更晚出车间,努力完成得更好。
熊晓梅说,想到自己操作的细纱都被织成了精美的布匹时,心里特别高兴,她把日常的操作细纱挡车工作视为打造艺术品的过程。
“以前设备没现在这么先进,开始练习细纱接头的时候,机台上的线头一掐,手指全带血,那个时候真是想哭,但我咬咬牙,心里想着一切困难都会过去的。”每到酷暑,车间里因机器散热温度高达40度左右,全身热得大汗淋漓,加上机器的轰鸣声,震得耳朵嗡嗡响,一般人很难长期待得下去,但熊晓梅克服种种不适,硬是挺了过来。
别的细纱挡车工,一人最多只能挡10台机车,熊晓梅因为技术娴熟,一个人挡12台机车,在全厂全行业最多,而且接头速度也最快、接头最平整、质量最高,全部无空绽、无疵点。在当地的纺织行业领域里,提起熊晓梅,可谓无人不晓。
匠心传承 “用心用情”共同携手前进
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作为技术能手与行业标杆,熊晓梅没有独享,而是毫无保留地把技艺传授给其他同事和厂里的新进职工。
家住永修的熊超桂,2014年初进鑫城纺织公司学细纱挡车,开始练习时,两眼一抹黑,“刚来的时候我很笨拙,但晓梅师傅对我超有耐心,从不对我发脾气,而是不断地鼓励我,直到我完全掌握技术,可以独立操作机台,她对待我们这些刚来的员工就跟亲姐妹一样。”
“熊师傅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人,我们进厂的时候,她是师傅,因为她为人非常亲切,对我们也是很温柔,有什么不懂她都告诉我们,在这个路上有这么个领头的师傅带我们,就觉得很放心。”纺纱工熊英琪说。
在带徒弟的过程当中,熊晓梅直言这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科技在进步,纺织业在发展,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学习更多的知识,积攒更多的工作经验。”这些年,熊晓梅带出的徒弟超百人,徒弟遍布县内纺织企业和周边地区,很多原来的徒弟日后也成了行业里的技术能手。
载誉而归 “两会春风”结出丰硕成果
2023年,熊晓梅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感觉自己的责任更重了。为了对得起这份荣誉,当好一名合格的人大代表,她开始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
为了将基层群众的期盼带上全国两会,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熊晓梅四处走访调研,先后走访群众13次,接待选民60余人次,收到建议22条,研判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并和纺织企业负责人及纺织工围坐在一起讨论,为大会发言做好准备。
两会结束后,熊晓梅第一时间回到工作岗位,将热气腾腾的全国两会精神带到群众身边,推动全国两会精神深入人心。回到德安,熊晓梅仔细梳理自己参加全国两会的经历和感受,第一时间向工友们介绍这段宝贵的经历,并把两会中关于传统制造业的有关内容和大家分享。
“2024年两会上都在讨论‘新质生产力’,转型升级正是我们纺织行业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返回工作岗位的熊晓梅,一头扎进了企业转型升级后的新车间。熊晓梅表示,车间就是她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最好的“宣讲台”。在提到“新质生产力”时,熊晓梅一边指导大家操作智能化产线设备,一边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技术迭代很快,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适应转型升级后的产业变化,懂技术、搞创新,才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出车间的熊晓梅牢记自己作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信使”身份,利用业余时间走进机关单位、社区小区、广场公园开展宣讲,推动全国两会精神深入人心。
(九江日报记者 孔颖)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