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 | (拾遗)清明追忆红军将领徐彦刚

4月15日 19时 长江周刊 阅读 31910

清明追忆红军将领徐彦刚

■ 蔡银保

青山无言,碧海含情。在永修云居山下,世代居住于此的儿女们,始终铭记着朱坑村那段凝重而悲壮的历史。1935年9月,红军高级将领徐彦刚在此壮烈牺牲,年仅28岁。

1907年11月,徐彦刚出生在四川开江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怀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徐彦刚积极投身爱国运动。在重庆江北中学求学时,他因参与进步活动被反动当局逮捕入狱。牢狱之灾没有磨灭他的斗志,反而让他追求革命理想的信念愈发坚定。1926年,徐彦刚考入重庆中法大学,并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天,他投笔从戎,进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

1927年,徐彦刚响应革命号召,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随部队奔赴井冈山。凭借出色的能力与表现,他被派往袁文才部开展工作。在这段经历中,他不断积累军事和政治经验,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人才。1928年,他先后担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2团参谋长和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11师第32团参谋长。在黄洋界保卫战等一系列战斗中,徐彦刚凭借卓越的军事智慧和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身先士卒,多次带领部队成功击退敌人。

1930年,徐彦刚率领的地方武装编入红6军,出任第3纵队纵队长。同年11月,担任红1军团第3军第9师师长。在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中,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和疯狂进攻,徐彦刚运用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或巧妙设伏,或迂回包抄,或出其不意地尾随夹击,指挥部队一次次突破敌人的封锁,为粉碎敌人的围剿计划,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后,凭借卓越的指挥能力,他升任红3军军长、红1军团参谋长,先后参与指挥了漳州战役和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冬,徐彦刚调任湘鄂赣军区司令员兼红16师师长。同年,他凭借在革命事业中的突出贡献,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徐彦刚奉命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斗争。他以湖南的平江、浏阳、黄金洞为中心,在湖北的阳新,江西的瑞昌、铜鼓、修水、武宁、永修、靖安、奉新等县展开艰苦的战斗。在物资匮乏、敌人围追堵截的恶劣环境下,他指挥红16师取得了大源、虹桥等战斗的胜利。

1935年8月,在永修云居山峡坪的鹅公包战斗中,徐彦刚率领的红16师第46团被国名党夏楚中的第98师包围。双方从上午一直打到傍晚。战斗中,徐彦刚不幸身负重伤,夫人童窕园壮烈牺牲,全团仅剩下六七十人。在徐彦刚的掩护下,团政委明安楼带领余部顺利突围,返回湖南平江、黄金洞一带。徐彦刚则带领一名警卫员和一名卫生员隐蔽在云居山深处的燕山朱坑村一座废弃的炭窑里养伤。

当时,徐彦刚的警卫员在外出寻找食物,不慎被黄家屋场的黄盛彬三兄弟发现踪迹。9月22日,利欲熏心的黄氏三兄弟趁警卫员外出购粮时,闯进去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将徐彦刚杀害。

1937年,朱德在悼念他时沉痛写道:“彦刚同志的牺牲,不仅为本党一大损失,亦为中国革命之重大损失,但他精神不死,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光荣一页矣。”1982年,聂荣臻在一封信中也给予徐彦刚高度评价:“(徐彦刚)是位好同志,一贯作战勇敢,工作积极,功勋卓著。”

清明时节,我们怀着崇敬与缅怀之情追忆徐彦刚。徐彦刚的精神,犹如云居山上的青松,历经风雨洗礼,却愈发挺拔,成为后世子孙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