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春天比别人长一点
■ 陈卫清
有一天,散步至吉安市行政中心,我突发奇想,掏出手机导航到九江市行政中心,里程显示342公里,想努力用“342”数字来寓意吉安和九江的关系,问DeepSeek也没能给个满意的说法。“342”谐音“生时爱”,正好不久前看到网友评价:王菲的歌曲《世界赠予我的》探讨了生命、时间和爱的主题。我在莲花县住了11年,到吉安33年,到九江7年。这些时间,是世界赠予我的。
2018年底,我从吉安调到九江工作。我频繁地在两座城市间往来,履行着作为儿子、丈夫、父亲三重角色的职责。这段时间,我无数次地从机场赶去高铁站,再从吉安回到梅塘(吉安县的乡镇)的乡间。吉安和九江纬度相差3度。2025年的春天,成片成线的油菜花绽放在梅塘沿线,此时九江的油菜尚在生长中。稍过时日,梅塘的油菜掉花结籽,沙黄路(柴桑区沙河镇与岷山乡的乡道)边金黄傲然。顿时,幸福感油然升起。因为我的春天比别人长一点。
在春天里,我切实地感受九江的魅力。九江人文历史、湖江景色、如画山水,无不令人心折,“庐山天下悠”名不虚传。就像歌德所说,当“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这一生都属于他了”。赣江由南向北,汇于鄱阳湖融入长江,由此东逝。吉安九江,水系相通,文脉相承、风物相长,是以记之。
第一件:欧阳修的诗篇《庐山高》。吉安永丰人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著作无数。苏轼称其“学问文章,知名当世,公卿间莫不以为领袖”;王安石赞其“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其主持编纂《新唐书》和独撰《新五代史》,被后世视为正史典范,“春秋笔法”备受推崇。现代学者普遍认为他是士大夫精神的代表,兼具儒家济世情怀与独立人格。
公元1053年,欧阳修自京送母归葬故乡,返回途中到庐山脚下拜访同榜进士刘涣,感于庐山的奇秀风景和刘涣的不逢迎节操,借物喻人、绘景抒情、寄兴深远,写下此篇。此诗分两部分,先写庐山的地理位置及其巍峨形势,以长江、鄱阳湖的洪涛巨浪衬托,再以庐山的万壑松涛、悬崖飞瀑、幽花野草、双飞白鹤、暮鼓晨钟等辅之。后写刘涣筑室隐居庐山之阳,进而对刘涣仕途坎坷的叹息和对其不屈于宠荣声利的赞美,用庐山的崇高比喻刘涣的精神。欧阳修自诩《庐山高》,当代无人可比,只有前朝李白《蜀道难》可媲美。士大夫眼里,庐山一直都是高洁、清韵、悠然的代言。
第二件:黄庭坚与泰和县。黄庭坚生于修水,诗词妙绝。他的诗词注重炼字,做到“无一字无来处”。自创“荡桨笔法”,行楷《砥柱铭》独步古今。自幼孝行天下,“涤亲溺器”不忘来时路。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公元1080年,经历了妻子去世和“乌台诗案”的双重打击,黄庭坚被贬谪到吉安泰和做县令,心不甘情不愿的他磨磨蹭蹭,一直到公元1081年的春天才到任。黄庭坚在泰和任上书《戒石铭》立于县衙,铭曰:“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已虐,上天难欺。”意思是说:我们当官的工资是老百姓的血汗换来的,老百姓身居底层好欺负,但苍天又会饶过谁?可这个浅白的道理,仍有人不懂。千年来,欲望依然让人飞蛾投火。正应了黑格尔所说的,“人类从历史学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泰和是吉安为数不多有喝早酒习俗的地方,有人戏称与嗜酒的黄庭坚有关系。“泰和早酒”名气不胫而走,我觉得更因为下酒的“杀猪菜”新鲜可口。泰和中学有一座唐朝时期的楼台,名唤“快阁”。在泰和任职三年,黄庭坚经常登临。他把赣江水湍急如白练和落日余晖叠加的美景镌刻在《登快阁》诗中:“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第三件:江万里与白鹭洲。很多人把杨万里与都昌人江万里混为一谈。两人均为南宋诗人。公元1127年,金军攻陷汴京,俘获徽宗、钦宗二帝,史称“靖康之变”。这一年,吉安吉水人杨万里出生,写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流传千古。
公元1198年,在杨万里71岁时,江万里在都昌出生。江万里是朱熹的再传弟子,受教于白鹿洞书院,公元1226年进士及第。江万里是个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历官91任,所到之处劝课农桑,兴办学校,倡导教育为本,人才当先,他曾说:“某自入境以来,允为教化,为政先务。”他把办好教育、培养人才作为理政治国的要务。独自创办白鹭洲书院(吉安)、宗濂精舍(南昌)、道源书院(赣州)三所书院,被誉为“中国13世纪著名的教育家”。
公元1241年,江万里知吉州,见白鹭洲江水环绕,清幽雅静,令筑精舍,便以白鹿洞书院为样板,创办白鹭洲书院,藏图授徒讲学,宋理宗赐御笔“白鹭洲书院”匾额。江万里主持书院期间,聘请不少山长,其中以欧阳守道最为出色,文天祥即受业于欧阳守道,深得其思想影响和熏陶。后来文天祥以万言策论在殿试中独占鳌头,夺得状元,宋理宗当庭赞曰:“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江万里晚年回忆自己一生的作为时,常感叹“平生士气之乐,惟鹭洲一事”。白鹭洲书院延续千年,共培养出文天祥、刘辰翁、邓光荐等十多位状元,2000多名进士,理学之著于海内,先贤名人享誉天下。
第四件:永修吴城吉安会馆。永修吴城吉安会馆初建于北宋中期,现存建筑为清代嘉庆二十年(1815年)至道光七年(1827年)所建,由吉安商人重修。作为古代吉安商帮的驻点,会馆兼具集会、寄寓、商贸洽谈和货物存储等功能。“装不尽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吉安会馆见证了古镇吴城的繁庶。漫长的历史长河,吉安人溯赣江北上,从会馆走向各地;又从各地汇集会馆,荣归故里。至此,吉安会馆亦成为吉安人乡愁出发和回归的宿地。吉安会馆不仅是吴城古镇的地标性建筑,更是中国古代商贸文化、移民史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存。
人的一生都在行走,距离或远或近,时间或长或短。苏轼65岁的生命历程,而四处游历的时间就有45年,在中国90多座城市都留下过足迹。有人如此概括他的一生:“半世江湖游,一生儒释道。”他四个儿子苏迈、苏迨、苏过、苏遁,名均为走字底。“乌台诗案”后,苏轼贬谪湖北黄州,好友王巩受牵连贬谪广西宾州,唯有歌女柔奴伴随左右。公元1083年,王巩奉旨北归,路过黄州,宴请苏轼。苏轼发现柔奴的歌声和气色更好了,问柔奴:“岭南应是不好?”柔奴顺口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是啊,无论在哪里,不管距离有多远,心安即是归处。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方旬瑜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