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九江 | 《五百罗汉图》:佛教艺术的瑰宝

4月13日 10时 长江周刊 阅读 32467

《五百罗汉图》:佛教艺术的瑰宝

■ 邹秀火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华儿女曾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艺术中的佛教绘画逐渐兴盛起来,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庐山博物馆收藏的清代画家许从龙绘制的《五百罗汉图》,现存112轴,五百个罗汉分布在200幅画面上,纸本设色,画面纵274厘米,横125厘米。作品气势恢宏,博大精妙,开创多轴式阔幅画面之先河,被列为国家级画作珍品。


许从龙一生才情与坎坷并存

许从龙,字佐王,号虎头,浙江嘉善人。后移居江苏常熟。生卒不详。许从龙一生经历丰富,颇为跌宕。他有过一段短暂的政治生涯,晚年曾饱受生活的窘迫。但他凭借自身天赋与不懈努力,在艺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在佛教绘画创作上达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五百罗汉图》将许从龙精湛的绘画技艺与独特艺术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中国佛教绘画中独树一帜。据清代鱼翼在乾隆十年所作《海虞画苑略》中介绍许从龙的绘画风格:“山水花鸟,得法宋元。尤工仙释神,奇异状型,匠心而出,不资粉本,自成一家。”

许从龙的《五百罗汉图

许从龙的祖籍浙江嘉善,历史上书画家辈出,元四家之一的吴镇就是嘉善人。许从龙天资聪颖且又勤奋好学,从小喜好绘画,奠定了坚实的绘画基础。在当地小有名气的许从龙,以当事身份荐入南薰殿供职,继而升次府通判。适康熙丙戌会试(1706年),许从龙踌躇满志,决心参加会试,结果却落得个“遵旨许捐职”。尽管清代买官是常有的事,但是像许从龙这样遵旨买官的确少有。

许从龙利用在宫廷任职这一难得机会,浏览了众多古今名人手迹。当时,西方传教士把西方的文化艺术也传入中国,许从龙耳濡目染增长了不少见识。官场上的种种复杂人际关系,不适合对艺术苦苦追求的许从龙。于是,他带着全家离开了京都,来到江南水乡常熟,在虞山一隅迎春门外住下。

常熟山明水秀,物丰人和,名人辈出, 活跃于清画坛的“四王”之一“虞山派”鼻祖王翚,就是常熟人。他曾给康熙绘制过《南巡图》。住在常熟的许从龙潜心研习王翚的画作,受到王翚画风的影响。当时,正处在艺术创作高峰时期的许从龙善画道释佛神,在江南有了“许虎头”的名号。

正在苏州出任江苏布政使的金世扬是嘉靖二十年进士,历任汉中知府、浙江按察使、云南布政使等职。他年少时曾游历匡庐,被庐山的胜景陶醉后,隐居在栖贤谷苦读诗书。金世扬曾许诺过“吾他日必以名迹酬谢山灵”。为兑现自己的诺言,他请许从龙创作《五百罗汉图》供奉在庐山栖贤寺,了却当年的心愿。

《五百罗汉图》构思奇特,用笔娴熟,凝聚着许从龙多年的心血。但中国绘画史不曾提到过他,究竟是什么原因?其实这跟许从龙的作品被藏在深山古刹中不无关系。《五百罗汉图》自问出世,很少公开向社会展示。而且许从龙在创作这批罗汉图时,耗去了大量精力,之后难以再画出有影响的作品,因此流传作品极少。

目前,故宫藏有许从龙绘制的一幅长卷《五百罗汉图》。该长卷是否为这批轴式罗汉图先行草图,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南京博物院也藏有许从龙的一幅绢本设色《龙宫赴斋图》,风格与这批罗汉图相似。


佛教艺术的璀璨瑰宝

罗汉,是梵语“阿罗汉”的略称,有杀贼、无生、应供等含义。在佛教中,是佛陀得法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图是画家根据供奉和欣赏的需要所绘,是佛教绘画的七种类型之一。

五百罗汉的形象最早见于唐代,自北宋以后逐渐兴盛。作为寺庙殿堂供奉,其画面多,气魄大,显得庄严肃穆。创作《五百罗汉图》的人多为画坛高手,这些作品一般被名寺所藏或归名山所有。

许从龙的《五百罗汉图》在构思上艺术特色独树一帜。它在形制上以大制胜,打破了小画面或长卷式罗汉图的模式。现藏美国一家美术馆的《五百罗汉图》北宋道宏所绘,横长近9米,纵高仅0.34米。北宋李公麟的《五百罗汉图》也藏美国,纸本,淡墨设色,其横长1.8米,纵高0.94米。尽管他们都把五百个罗汉画了上去,但是人物较小,没有情节动作,背景也极简单。这种形制受空间所限,难以表达情感世界。

许从龙大胆创新,打破了以往的传统画法。他创新地采用多轴式、阔画面的连环画形式。每幅纵长2.74米,横宽1.25米,加上天地可高达近四米。当然,这样的200幅巨制画幅,也离不开画家的表现技巧和毅力以及布施者的财力。

《五百罗汉图》在构图上突出了“满”,即填满整个画面。许从龙在构图上大胆采用中国佛教壁画形式,一幅幅排开,宛如嵌在殿堂墙上的大型壁画,显得庄严肃穆又灿烂辉煌。每幅画面面积达3.47平方米,要填满谈何容易。在创作时,不仅在人物形象上有特别的要求,在背景上也要有所区别,这就要求画家要有扎实的写实功力和超凡的想象力。

许从龙将五百罗汉描绘在200幅画面上,以分组讲述故事。画中,五百个罗汉大的似真人一般,小的不足一尺,有喜、怒、哀、愁等表情。在眼睛的刻画上,他加强黑白对比,使人物更加传神,就连肌肉、骨骼刻画也趋近人体生理特征。细细看去,只见主题罗汉庄重肃穆,小罗汉天真活泼,老罗汉须眉飞动,驾驭动物的罗汉神采飞扬。既有“共语禅机”的众罗汉场面,又有独自一人的沉思画面。有飘然过海的大阿罗汉,驾驭野兽遨游太空的壮观场景,也有“托钵化缘”“门传不二”之类的生活情节。

在许从龙的笔下,衬托罗汉的动物也栩栩如生。现存画幅有各种动物40余种,分别存在于“狞龙驯驮”“猛虎受伏”“乘象诵经”“降伏飞熊”“孔雀归顺”“寿纪无量”等画面中。“寿纪无量”的画面正中,一头神牛正漂洋过海,背上坐着一位闭目沉思的长眉罗汉。神牛又称避水兽,见它过来,海水纷纷让路。在许从龙的笔下,神牛双眼炯炯有神,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牛的双眼始终正视着观看者。画中,还有俏皮的小白猴为罗汉穿针引线,有乖巧的小山羊招之即来,还有孔雀正在开屏。这些动物既有自身的特色,又不夸张变形,体现了画家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根据画面的需要,背景上还出现了山川瀑布、大海河流、森林树木、花卉野草,打破了传统罗汉画的单调处理手法,营造了奇险苍劲、嶙峋层叠等效果。在花鸟、植物、动物方面,画家亦采用了与佛教有关的元素,起到衬托主题的作用。

作品的成功,不仅取决于画家的独特构思和创作技巧,用笔、用墨、用色也是成功的秘诀。许从龙的《五百罗汉图》在用笔上主要用中国画的勾、皴、点、染四要素。在人物造型、衣褶纹饰、山水花鸟的表现等方面,他多采用中锋用笔,兼用侧锋。在画人物上,许从龙用笔精细,衣褶线条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风格。衣纹图案等细小处,用笔上则力求缜密。此外,他还用折带皴来表现大海边的岩石,一眼望去,层层叠叠。用细笔卷云皴表现江南丘陵细雨绵绵,使背景山水与人物更加协调。

在色彩运用上,施以重彩。人物部分多用朱磦反复渲染,显得庄重浑厚。妖魔鬼怪的面部采用灰色,与罗汉形成鲜明的对比。全套画面采用暖色基调,营造一种适合宗教色彩又符合罗汉心理特点的氛围。


《五百罗汉图》的传奇经历

据记载,《五百罗汉图》绘成于康熙年间。许从龙精心创作达数年之久,才将200巨幅《五百罗汉图》画成。清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年),这批《五百罗汉图》被分装八箱,用专船从苏州走运河,溯长江而上,入鄱阳湖先至南昌。

壬辰浴佛节时,这批《五百罗汉图》在南昌城区佑名寺展出,轰动南昌城,瞻礼者达数万人,无不称妙,皆叹曰“兹足以重山灵也”。尔后,该画又用专船从鄱阳湖运至庐山,供奉于庐山山南栖贤寺内。栖贤寺坐落在庐山南麓栖贤大峡谷,左依石人峰,东临栖贤谷。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曾藏有“玉佛舍利”等古物,为庐山山南五大丛林之一。

时至道光元年(1821年),经过一百多年的战乱兵燹,《五百罗汉图》已有损坏或残缺,只存154幅。咸丰年间,太平军进驻分路牌、马头镇、栖贤峡谷一带烧毁寺庙,藏栖贤寺内的《五百罗汉图》再次遭到厄运,损失几十幅。民国初年,两位外国人到寺内拜佛,用声东击西的手段盗走了两幅,之后又被一军阀强购一幅。

1918年,这批《五百罗汉图》尚存120轴。抗战时期星子沦陷,日军四处强掳文物。星子伪县长罗复初曾两次从寺中强行取走7幅罗汉图媚外献勤,从此,藏于寺内的罗汉图就成为日军的目标。

日军先后两次入侵栖贤寺。第一次入侵时,当地游击队员凭借有利地形设法阻挠。经过激战,日军的阴谋未得逞。不甘心的日军调集多处兵力大举进攻栖贤寺。游击队寡不敌众,只能避其锋芒躲入深山老林。好在栖贤寺的住持及众僧早有防备,将罗汉图藏于神龛之后。日军进寺后,未发现罗汉图的踪影十分恼火,便悉数劫去玉佛、舍利等物。临走时,他们还放一把火,欲将该寺化为灰烬。

幸亏被离寺不远的广福庵的和尚发现,带着僧徒闯入火海,把即将烧毁的几大箱罗汉图抢了出来。之后,栖贤寺住持能印在游击队和附近村民的协助下,将罗汉图装箱后,用小木船上从鄱阳湖水道运往尚未沦陷的都昌县境内。当时,星子县国民政府流亡在此,他们代为保管了这批罗汉图,并将此事上报给流亡在泰和县的江西省国民政府,嘉奖护图有功人员。抗战胜利后,星子县国民政府借故迟迟未归还这批罗汉图,省政府的主席来星子视察后得知此事后,请示在庐山的蒋介石“核准发还该寺保存”,要求原任县长张国犹同是任县长刘相共同负责此事,如数归还。

抗战胜利后,《五百罗汉图》重归栖贤寺。僧众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不会再有人打罗汉图的主意,其实不然。1948年,从外地来的一法名为小颠的和尚云游栖贤寺。小颠和尚言谈举止不俗,他编了一套离奇的经历,蒙混住了当时看守住持果一和尚。其实,他是国民党驻星子某营长收买的小偷,此次专程来偷盗罗汉图。大家一时不察,被其盗走一幅罗汉图。小颠和尚逃之夭夭后,另外两幅罗汉图来不及带走,被他藏了起来。

东窗事发后,住持果一和尚被抓入牢房。随着案情逐一明晰,被小偷藏起来的两幅罗汉图陆续被找到,真相大白。果一和尚被放出来时,已经在牢房里待了200多天。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庐山民政处处长的吴金桃回忆,当时星子县土改队在栖贤寺发现了这批罗汉图。星子县政府打电话到庐山,请庐山管理局派人来接收这批古画。庐山文教处便委派吴金桃等人去接收。那时候上山没有专车,只能由工人搬运上班车运到九江,又从九江转运到莲花洞。因当时北山公路未通,民工们把这批画作肩挑手提,扛到山上后,由庐山人民政府接收。

1955年,这批画作移交至庐山文物陈列室(庐山博物馆前身)珍藏。由于战乱火灾等原因,原裱损坏较多。为便于保存,庐山出资送苏州重新装裱。

1979年,许从龙的《五百罗汉图》在南京博物院发现一幅,已为庐山博物馆复制。

2023年秋季伦敦亚洲艺术周期间,伦敦邦瀚斯推出五场中国艺术拍卖活动,其中就有一幅许从龙的《五百罗汉图》。该作收藏者为华裔人士。

目前,《五百罗汉图》存世为114幅。日军劫去的7幅目前尚未公开,可能藏于日本民间。


开创先河的佛教绘画

历史上画《五百罗汉图》的画家屡见不鲜,但是所绘的《五百罗汉图》基本上是绘在一个幅卷上,背景简练,人物情节模糊,多数只是人物排列而已。而许从龙笔下的《五百罗汉图》200幅巨幅完全出自一人之手,罗汉形象各异又栩栩如生,情节丰富动人,构图完善,色彩鲜明,开创了《五百罗汉图》轴式画面的先河。

康有为题跋。

进士出身的清代学者万承苍,号孺庐,江西南昌人。官授翰林院侍讲学士,在康熙乙未年(1715年)撰《栖贤寺罗汉图记》评价道:“幅广五尺,长一丈四尺有奇。法象大者高三四尺,小者尺许。或援笔立成,或旬日乃写一像,毛发纤悉皆具。形坐笑语,杂出于山海木石鱼龙鸟兽之间。变化无方,面端严清净之心穆呼可想……”

清代诗人商盘,字宝意,号苍雨,会稽(今浙江绍兴)人。雍正进士,授编修,官知府。毛德琦《庐山志》中载有商盘《栖贤寺五百罗汉图引》,以长诗记叙。清代名人吴名凤也曾撰文论及。

1918年,康有为第二次游庐山时观赏了这批古画,当时仅存有120轴罗汉图。他在每幅画上钤上他的鉴赏印并在画上题跋:“图写罗汉二百幅,变幻雄奇似贯休。如如不动镇庐阜,千古同传许虎头。此罗汉二百幅为苏州布政使金世扬施于栖贤寺者,许虎头画于康熙时,雄奇伟异,不愧虎头。五百罗汉各异形象,遇山海龙虎之险难而如如不动,可以兴矣!吾以光绪己丑(1905)游此未得见,后之蒙难出海外,今以戊午(1918)七月再游栖贤乃见之,仅约一百二十图。此为异宝大观,乃发大愿兴起,此山保存之。南海康有为。”

图中的印章。

20世纪50年代起,许从龙的《五百罗汉图》在庐山博物馆陈列。截至目前,有千万人前来观赏,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中国美术评论家杨大年先生观赏后,曾撰文予以高度评价。《中国美术辞典》中国画科主编邵洛羊先生特意将作者的生平事迹编入辞典中。

1987年,部分罗汉图随“江西文物展”赴日本岐阜美术馆展出。20世纪80年代初,罗汉图赴上海南京路黄浦区文化馆展出半个月。20世纪80年代末,它们随着九江市的其他文物赴北京故宫东庑厅展出,均受各界人士的好评。

目前,《五百罗汉图》作为庐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长期对外展出。在岁月的长河中,《五百罗汉图》承载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底蕴将持续散发更璀璨的光芒,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庐山钟灵毓秀,闻名遐迩,这些画作于斯地与其相伴,相得益彰。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