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 | (书架)描写撷英·原野

3月29日 19时 长江周刊 阅读 29949

描写撷英·原野

■ 伍 穆

1、平原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毕飞宇《大地上的庄稼人》)

【点评】毕飞宇说,在平原,“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王安忆的小说描写上海的日落是“太阳落到底”。在平原,你不能说“太阳下山”。长期生活在一种地理环境中,会对当地的地貌失去敏感,但作家不会。

2、土地

……在麦子没发芽之前,土地是裸露的,呈现出褐黄的本色。一年到头,土地难得这么裸露,它们长出一口气似的,显得轻松而又平静。这时候的太阳好像成熟的果子,发出的阳光有一点儿黄,还有一点儿稠。阳光普照在大地上,扯在田垄之间的蛛丝反射出道道银光。往远处看,似有半人高的水波在波动。那里并没有水,是地气,是土地的呼吸产生的气,地气经阳光一照,如同波动的湖水……(刘庆邦《遍地月光》)

【点评】这一段是一番长长的风景描写中的一小部分。身居北京的刘庆邦,应该是通过回忆和想象来描写故乡风景的。回忆和想象居然捕捉到了田垅间的蛛丝,捕捉到了蛛丝在阳光下发出的银光,捕捉到了那似有若无的“地气”。有这样的回忆和想象的能力,难怪他有细致地描写风景的自信。

3、草原

我在莫日格勒河谷草原见到了绿色天堂般的美景,极端洁净的绿色绒毯,无边无际地铺展开来,高低有致,起伏成韵,线条柔和,随风飘摇。与这铺天盖地的大绿最为谐调的是大片大片的白色羊群,其间游动着的深色斑块是牛和马。头上则是晴空万里,偶尔有一片白云,竟浮在半空凝然不动,它的阴影在草原上投下巨大的墨绿。有些吃饱喝足的牛羊,就躲到云彩的阴凉下睡懒觉。(蒋子龙《去趟草原一年不生气》)

【点评】蒋子龙把草原誉为“绿色天堂”,和老舍赞美草原为“翡翠的世界”有异曲同工之美。“极端洁净”“高低有致”“线条柔和”以及白云的阴影“在草原上投下巨大的墨绿”,都惊人地准确。

4、黄土高原

在漫长的二三百万年间,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蚀割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皱脸——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就十六亿吨。就在这大自然无数黄色的皱褶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沿着哪一条皱纹走进去,你都能碰见村落和人烟而且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议。那些纵横交错的细细的水流,如同瓜藤一般串连着一个接一个的村庄。荒原上的河流——生命的常青藤。有的村庄实在没办法,就被挤在了干山上;村民们长年累月用牲口到沟道里驮水吃,要么,就只能吃天上降落的雨水了。在那些远离交通线的深山老沟里,人们谈论山外的事,就如同山外的人议论国外的事一样新鲜。(路遥《平凡的世界》)

【点评】黄土高原的特点包括:土壤贫瘠,极端缺水,环境闭塞。作者是怀着悲悯情怀进行描写的。

5、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见到大海之前,我见过大海的尸体——当海水蒸发完液体后,留下的固体黄沙。当我第一次将脚伸向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腹地时,整个人被烫得跳起来。……我将手掌抚在那些沙粒上。沙漠深处的沙粒,和边缘的不同,边缘处会混合泥土、秸秆、牛羊的粪便、撕烂的塑料袋;而在深处,一粒沙就是一粒沙,没有混合物,干干净净,它们从我的指尖滑下,像黄色的米粒。整个塔克拉玛干,如金色麦田,已收获了无数麦穗,堆放在那里。但它是尸体……是大海的尸体,是大海上辈子的祖先。(丁燕《看大海》)

【点评】古人称沙漠为“瀚海”,前人因为沙漠的恶劣自然条件称它为“死亡之海”,今天读到作者称沙漠为“大海的尸体”,还是要发出惊叹。

6、戈壁

你看,两边尽是卵石滩。这就叫戈壁。你大概原来想象戈壁是一片黄沙吧,其实不一定,这儿一望无际的尽是这种脑袋大、拳头大的鹅卵石。过了戈壁,前面就进山了。这儿的天山,也不是你在电影里看见的那样。这一段,全是光秃秃的石头,像铁打的一般。我们要顺着干沟进山。干沟,你听听这名字!这条沟不但没有水,连你的眼泪还没有流出眼眶都会一下子蒸发了;那儿没有草,没有树,连小鸟跟蚂蚁也没有,和月球上一模一样。(张贤亮《灵与肉》)

【点评】读了这段文字,你可以认识到沙漠与戈壁的区别了,最后几句能让你明白这里缺水的程度如何惊人。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