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 穆
1、黄河
黄河并不美——至少一九二八年冬天我跨过的那段一点也不美。衬着铅灰色的天空,河身黄惨惨的。那是华北大平原,两旁不但没有山,连棵树也不见。然而我趴在车窗里望着它,心里激动得怦怦直跳。想到自己远古的祖先就是沿着它的流域发展下来的,想到它世世代代灌溉了那片广漠的平原,养育了祖辈先人,我对它既是景仰,又是感激。我仿佛可以自豪地说,这河是我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我是属于这条河的。(萧乾《在洋山洋水面前》)
【点评】黄河的真实面貌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丽,然而她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世世代代养育我们的生命之源。我们感恩黄河,我们也有能力把它们建设得更加美好。
2、运河
推开木窗,一眼望见古运河水,我蓦然明白了——雨后的河水,浓绿光滑,浮着阁楼的倒影,映着故乡人的明眸……啊!这条河,没有浩浩荡荡的气势,也没有开阔的远景可以让人游目骋怀,它披着暗绿色的外衣,凭着它柔和的曲线,妩媚的姿态,在慢节奏的小城市里懒懒地伸展着,像美女般缠绕着那围它而立的一排排阁楼。(赵翼如《家乡的阁楼》)
【点评】大运河是开辟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比起自然界的大江大河,运河可以称得上“妩媚”。它流经许多城市乡村,这些城乡都有悠久的人文历史,以“阁楼”为代表的古建筑缠绕着它的周边,它们的倒影就是一幅幅水墨画。虽然运河还没有完全取消运输功能,但它的“慢节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渐渐主要以观赏对象与游客见面了。
3、沙洲
淖,是一片大水。说是湖泊,似还不够,比一个池塘可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渺的。这是两条水道的河源。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沙洲上长满茅草和芦荻。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顶上去了。冬天,下雪,这里总比别处先白。化雪的时候,也比别处化得慢。河水解冻了,发绿了,沙洲上的残雪还亮晶晶地堆积着。(汪曾祺《大淖记事》)
【点评】汪曾棋在描写故乡的人事、景物时,语言简洁流畅,带有明显口语化的特点,以及浓郁的乡土色彩。如这一段描写,作家用一支彩笔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沙洲风景画。没有华丽的雕饰,没有过多的渲染,完全是纯朴自然的描述,唯其如此,才使描绘的景物散发着泥土的芬芳,使读者如临其境。
4、滩地
对着拉萨城这一段岸区有许多树,大致营地范围就限定在这一段。这一段滩头形势多变,多数地方是砾石和细沙相间。草坪早被一些玩林卡的藏族家庭占据了,搭起帐篷烧起牛粪炉熬茶。有几片小段沙滩多已有人,几乎全都是来洗涤的藏族同胞。这片林子其实是个椭圆狭长的河心岛,到岛上需要过一座类似索道的木便桥。最后选下的营地在桥下东侧。这是片宽五米长、三十米左右的细沙滩。桥高地面一米半。背后是密集的屏障一样的红柳类高丛灌木。应该说是块相当理想的营地了。(马原《拉萨河女神》)
【点评】这段虚构描写,为了尽可能排斥掉主观印记而达到客观化效果,尽量不用修辞手法,不使用有联想歧义、隐喻的词汇和句法,而以实词和直接句式为主。其中那一数字句颇能说明问题。
5、青海湖
呈现给我们的青海湖,是一幅完整的、明丽的、令人为之惊叹的国画:瓦蓝瓦蓝的湖水,瓦蓝瓦蓝的天空。湖水像天空那样辽阔,天空像湖水那样碧蓝,湖仿佛是天的延续,天仿佛是湖的部分。你一时极难分清,哪个是天,哪个是水……
青海湖不像是自然的风光,而像是天籁造就的艺术品。它是丰富的,又是单纯的。碧绿的草地,瓦蓝的湖水,雪白的远山……除此之外,一点杂质杂色都没有了。(李天芳《寂寞的青海湖》)
【点评】青海湖,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那就是:纯净。明丽、辽阔、碧蓝,都是它的特点。排比、回环的修辞,增强了语言的韵律,也烘托了环境的优美。
6、沼泽
那是一片死寂的无边的大泽,积年累月覆盖着枯枝、败叶、有毒的藻类。暗褐色的凝滞的水面,呈现着虚伪的平静。水面下淤泥的深渊,沤烂了熊的骨骸、猎人的枪、垦荒队的拖拉机……它在百里之内散发着死亡的气息。人们叫它“鬼沼”。(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点评】小说描写北大荒知青征服荒原、战胜“鬼沼”的故事,这是小说开头对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作者以充满激情的笔墨赞颂知识青年屯垦戍边、艰苦创业的献身精神,他们在暴虐的大自然面前显示了不屈的意志。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