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 |(名家有约)历史骨缝中的光(之四) 皑如山上雪 和古人一起看桃花

3月21日 19时 长江周刊 阅读 29627


历史骨缝中的光(之四)

■ 张世勤


皑如山上雪


在有史可查者当中,卓文君应该是中国古代妇女第一个打响爱情保卫战的人。历经多年的传颂,故事的文本基本被固定下来:落泊中的司马相如,受好友邛崃县令王吉相邀,做客临邛,并被带入城中大户卓王孙家宴聚,席间弹奏一曲《凤求凰》,卓王孙寡居在家的爱女卓文君听了曲子,很是上头,于是私奔。但其后为生活所迫,不得不重返临邛,开起酒肆。虽没号称断绝父女关系,但当初声言分文不给的卓王孙到底还是自己食言,给予了小两口“僮百人、钱百万”不菲的资助,直至司马相如政治生涯的再次发达。发达后的司马相如想纳妾,结果被卓文君一首《怨郎诗》和一首《白头吟》给阻止住了。

假如爱情保卫战如此简单,那一定称不上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战斗。

且看司马相如给她寄来的那封历史上有名的书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一般人看这封信,肯定头大,但卓文君不是一般人,她是有名的四大才女,对她来说解读出“无亿”两个字绝对不困难,然后稍加引申到“无忆”也完全合乎逻辑。于是卓文君先是回复了一首《怨郎诗》:“一别之后/二地悬念/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尽/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烧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几断/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然后又跟上一首《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关于司马相如干巴巴的十三个数字书信,没有任何人质疑其假,我也相信其真。但我认为,结合后来司马相如的实际做法看,卓文君很可能是会错了郎意。既然传言四起,说他司马相如如何看上了茂陵的一大美女,那么这传言就由不得不传到卓文君的耳朵里,那么这个时候司马相如就有必要向卓文君讲明自己的态度。但既然是大才子,他就不太可能像凡夫俗子一样,那么直来直去,而是给出了十三个数字,懂的人一看也就知道了。“无亿”没有错,但将其引申为“无忆”应该是错了,写信者所要的引申义应当是“无意”。也就是说,司马相如想告诉卓文君的是,我本人没那个意思。

所谓的《怨郎诗》,几乎不用考证,就可判定是后人的伪作,这也是我将其全文晒出来的原因。因为它既不符合卓文君的性格,也显示不出卓文君的才情,只不过是在卓文君会意错的基础上,帮她又错了一次而已。如果真正认为感情出现了问题,哪儿还顾上去讲工整,耍才情,祥林嫂一般,用文字一二三四五地数落。正是因为她会意错了,认为夫君不想再忆过去,所以才会先亮明自己的爱情观“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然后再“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这倒符合了卓文君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的性格。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相知相爱最美的两段应该是,在卓王孙的家宴上,珠帘动,美人藏,挡不住的琴音缭绕,掩不住春心荡漾。在临邛的大街上,卓文君放下富家小姐的身份当垆卖酒,司马相如放下大才子的身价,跑堂做店小二。卓文君不惜将自己远望如山的眉色,常若芙蓉的脸庞,柔滑如脂的皮肤,交与世俗。司马相如也不惜将自己过人的文学才情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掩于市井。

但围绕这两件事,有些细节却是很值得重新推敲的。比方说,卓王孙的家宴,显然应该是王吉与卓王孙有目的的共同谋划,那么目的是什么?目的应该就是促成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相识,否则很难讲得通,在临邛城高朋满座的宴会上,会有那么多的人撺掇司马相如弹奏《凤求凰》。我们不妨把《凤求凰》中的段落晾出来几句:“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严格说,这样的曲子和内容,在这样的宴会上弹奏,并不是很合时宜。但司马相如如此指向性明显的弹奏,却获得了包括卓王孙在内的一片叫好声。由此可以推测,卓王孙是支持卓文君嫁司马相如的。让他生气的只不过是卓文君过于心急,自作主张,用一场本不该有的私奔来解决问题,让他失了体面。

因此我以为,在当时的婚姻制度下,司马相如假如真想纳茂陵女子为妾,既不算背叛,也无须跟卓文君绕弯弯。甚至,作为创造出子虚和乌有两个著名虚构人物的他来说,他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也不单单是用来讨好梁王和汉武帝的,也是用来告诉包括卓文君在内的世人,一切有关他感情另有所属的传言,都属子虚乌有。

就爱情而言,单方面的保卫战永远打不赢,绝非一首诗或两首诗歌,就能解决问题的。

而且,他们的爱情之所以能成为千古绝唱,得感谢历史的不断充实和加工,更得感谢后人的不断修改和完善。

爱情肯定是他们两人一起创造的,但经典,却是历代人共同成就的。


和古人一起看桃花


眼下,桃花正开。

这些桃花们去年开过,前年开过,前年之前也都曾开过。要说,还得算《诗经》有眼光,很早就以《桃夭》为题将其收容,栽进历史,使得这种原本普通的木本植物从此不再普通。由于它的根一头扎进了《诗经·国风》之中,所以注定桃树会与众不同,会常盛不衰,直至它的花朵开遍唐宋的山山岭岭,明清的河边溪畔。

桃花不是因为别人要看它才开的,是它自己想开,不开会很不舒服。但看桃花那模样,柔怯,羞让,细嫩,粉红,有些人便会无端地猜测并认为,它不可能没有故事。

自古以来,喜欢看桃花的人很多,所以看桃花还是跟古人一起看,更能看得出景致。跟古人怎么一起看?古人并非一开始就是古人,一如我们也终将会作古一样。我们没见到过那时候的桃树,同样他们也没看到过现在的桃花。林黛玉小小年纪或许就悟出了这个道理,也许正是因为有与宝玉桃花背景下的西厢共读,才更加深了她花落时节的感时伤逝。不管是否花谢花飞花满天,照样风刀霜剑严相逼,一朝春尽红颜老,未卜葬侬知是谁。黛玉所葬应是凤仙石榴花,但我们往往认定,她葬的一定是桃花。桃花随流水,洒泪滴香容。仿佛只有葬桃花,才更能与我们共情,更让我们心痛。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蕡其实,其叶蓁蓁。《诗经》仿佛一上来就给桃花定了调子,与女人有关,与美好的情感有关。崔护对这个观点不作挣扎便从了,一句“人面桃花相映红”,直接将桃花与美人画上了等号。

想必沈园里,不止有柳树,也一定会有很多桃树。沈园是一座园林,不是一本诗刊,但陆游坚持要把他的诗,发表在园子的墙壁上。十年里,一段受伤的爱情,盖过了园内所有的风景。五十年里,所有的思念,都长过了园内所有绿植的枝蔓。其后一千年里,一个仍然错错错莫莫莫,一个仍然难难难瞒瞒瞒。世间不只有两个人,但很多人都掉进了他们两个人的世界。沈园不是历史,沈园是人间。在唐婉的眼里,沈园或许已经是陆游,在陆游心中,沈园一定就是唐婉。

其实,桃花之美,唯有青山画不如。比如李白,他就很爱桃花,但以他的诗性,他从不拿桃花跟女人比。有一年,他突然收到一封来自安徽泾州的信,信是一个素不相识叫汪伦的人寄来的,只因信中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之说,他便夜不能寐。去到后才知,所谓的桃花不过是那里一个潭水的名字,所谓的万家酒店,也仅仅是因为店主姓万。但李白泛舟桃花潭,纵情山水,照样喜不自禁,并与汪伦结下了深厚友情。等他想偷偷离开时,汪伦和村人们及时赶到岸边,一边打开十年陈酿,一边踏步高声歌唱。这场景,怎能不让李白动容,他也无法不把它写进诗里。

当年的涿州城应该也是有几分繁华的,不然张飞卖肉的生意不会做得那么好。但他自恃力大,却并不把肉储存在家,而是放在市场就近的一眼井里,井口用千斤石盖上。谁让红脸的关羽力道比他更生猛呢,二人必然掐将起来,好在有卖草鞋的刘备善于协调,以致半片桃园也派上了用场。没有桃园三结义,或许也就没有了三国。

公元405年,上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掐指一算,怎么这么快就过了81天!这天晚上,陶渊明一夜未睡,他想通了一个问题,或者说有一个问题他始终没有想通,于是乎第二天便递交了辞呈。严格说,他辞去的不只是彭泽县令,还包括整个东晋。更严格说,他是把在此之前的各个朝代全部辞去了,只留下了自己和一片桃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悠然见南山。他其实应该学学孔尚任,看能不能用一把扇子,把南明王朝的腐朽气息遮挡去,只让凉月当阶,花香扑鼻。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用桃花营造仙境,这是有先例的。天上的蟠桃园就是,每一个桃子都是寿桃,孙悟空偷吃后,被投进炼丹炉却没被烧死,也极好地印证了桃的威力。

很遗憾,我没栽过一棵桃树,刘禹锡也没栽过。一江春水是冷是暖,苏东坡知道。大林寺的桃花到底开在三月还是四月,这问题只能交由白居易与沈括去讨论。总之,桃树栽得旺不旺,桃子长得甜不甜,桃花开得艳不艳,我们不去评论,我们只负责感慨。因为,做人和做花是一样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