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中申公豹的口吃现象:从娱乐角色到语言障碍的科普启示

3月11日 16时 阅读 31453

83 拷贝.jpg

图片


一、口吃的定义与分类


图片


口吃(俗称“结巴”)是一种言语流畅性障碍,表现为语音的重复、延长或阻塞,如申公豹经典的“不……不……不服”台词。医学上将其分为两类:

1.发展性口吃:常见于2~5岁儿童,部分可自然缓解;

2.获得性口吃:多由心理创伤、脑损伤或遗传因素引发。

千库网_哪吒敖丙头像表情包可爱图片_元素编号14784700.png

据统计,全球约1%的成人和5%的儿童受口吃困扰,我国学龄前儿童发病率达3%-5%。值得注意的是,口吃并非智力或性格缺陷,而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可能与遗传(一级亲属风险增加3倍)、大脑语言处理机制异常及心理因素相关。



图片

二、公豹口吃的艺术映射与现实启

图片


电影中,申公豹的口吃源于长期受歧视导致的自卑与压抑,导演饺子通过这一设定揭示了社会偏见对个体的心理冲击。

【哲风壁纸】动画场景-哪吒之魔童闹海.png

心理因素:申公豹在玉虚宫“学校”和公众场合、面对陌生人等特定情境下会口吃,因为这些情境会引起他的紧张,焦虑,恐惧,自卑等情绪,这些情绪可能会导致口吃。

环境压力:首先申公豹家庭期望很高,并且剧中也提到申爸爸的“狼性教育”,三小时魔鬼训练不停歇,高压环境。第二学校有歧视偏见和鄙视链,妥妥的霸凌。职场“PUA”:白天神仙,晚上魔鬼。第三社会人际关系紧张和不信任。以上这些不良因素都可能引起口吃。

生理基础:遗传、大脑语言中枢发育异常或发音器官功能障碍也可能导致口吃。申公豹家族没有出现,申公豹是否发育过程中患有神经系统和生理疾病,剧中也没有体现,所以都可排除

所以,综合口吃常见的原因和影视导演发布的官方解释,申公豹口吃主要由后天的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引起。



图片

三、口吃对儿童的影响与早期干预

图片


儿童口吃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引发自卑、社交退缩及学习障碍。以下情况需警惕:

1.口吃持续超过6个月;

2.伴随其他语言障碍(如发音不清);

3.家族史或症状逐渐加重。


千库网_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哪吒经典语录标题艺术字艺术字设计_艺术字编号10684345.png


申公豹的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深刻揭示了社会偏见对语言障碍者的伤害。口吃康复是一场“语言马拉松”,需要家庭、治疗师和社会共同参与。申公豹的口吃不仅是一个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更是一面镜子,映射出语言障碍群体面临的现实困境。通过科学干预与社会支持,口吃患者可以显著改善症状,甚至完全恢复。正如影片传递的精神——打破成见、重拾自信,每个口吃者都值得被听见和理解。

(来源:九江市妇幼保健院)

编辑:毕典夫

责编:曹玉婷

审核:吴雪倩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